姓名:        陳月蓮

苦楚與榮耀--3:7-13

.    引言

以弗所書第三章是保羅以第一人稱向信徒闡釋教義的段落,而節13更是保羅對個人受苦的一個宣告,個人的受苦就是信徒的榮耀。甚麼原因驅使保羅對信徒有這一份委身,有這一個宣告,本文將從3:7-13節進行探討。

 

.    釐定經文範圍

以弗所書全卷主要分為兩大部分──教義性(一至三章)和應用性(四至六章),首三章保羅以兩段感恩禱告作邊界,講述教會本質與使命。二11-22保羅講述信主的人,不論是猶太或是外邦人,在主裡皆為合而為一,一同降服於一位主;而三1-13保羅重述他的權柄及使命,並神的託付。觀察第二章人稱上從「你們」轉至第三章「我」以及內容的不同,我們可見保羅轉變另一個話題。

 

經文分段方面,主要中英文譯本皆會一致地將節1-13分為一個大段落,[1]至於段落中的分段,一般中英文譯本,除了沒有分小段的譯本之外,[2]NRSVNIV、現代中文譯本的分段為節1-67-13[3]所以分段上的主要討論在於節7是承接節6主題,還是這是保羅另一個命題的開始。[4]筆者同意BestHoehner同意這個分段的觀點,[5]原因有二:1) 1和節7保羅表達了他的身份:「為你們被囚的」和「作了執事」,然後便表達教義。這是保羅常用的表達方法,當他想表達重要思想時,會先表達他的身份、或其為主被囚的事實,使其身份賦予屬靈的權柄而更具說服力。[6]2) 從人稱上,節5-6是第三人稱──「奧秘」,節7則是第一人稱──「我」。

 

.    經文分段

7是段落的開始,以保羅被神託付的身份開始,闡釋神的恩典的豐富, 7-9是一完整句子,表達保羅作福音執事的來由,他表示自己有此身份,卻無任何個人因素而得到或促成,單單因為神恩典的託付。節10-12是另一個小段落,節10 ἵνα是語助詞,與其後γνωρισθη第一簡單過去式被動語態假設語氣,共同構成結束子句,表示目的。[7]而節13是一獨立於節7-12的經文,是3:1-13全段經文的結語,總結保羅作為階下囚的心態,並對信徒作出勸勉。[8]

 

對這個分段意見較分歧的,就是節10-12是和上文的關係,即ἵνα是修飾前文哪一部分。一般說學者們持四個不同觀點,[9]其中LincolnBest支持「為要」是修飾節8 ἐδόθη ἡ χάρις αὕτη「祂這恩典賜給我」,他們認為保羅得這恩典,作傳福音的職事,而最終目的是「現在得知」[10],「得知」第二章所述神要猶太人和外邦人兩下合而為一的心意是一個合理及流暢的描述。[11]

Hoehner認為將節7-9以一句完整句子來看,ἵνα「為要」修飾節7 οὗ ἐγενήθην διάκονος「我作了福音的執事」主要子句的主動詞較為理想,知道神奧秘的,包括節89兩個不定時片語,若ἵνα「為要」只是修飾其中一部分,似乎並不完全;而且ἵνα「為要」一句包含一個片語「藉著教會」,這正如Best所講回應保羅第二章「兩下合而為一」的討論。[12]筆者同意Hoehner的觀點,因為本節「為要」描述「知道神的智慧」,這與保羅節8-9兩個恩典的職事為同一類別,故應追溯至句子的主要子句部分,使其有一個清晰的架構。

 

.    經文文本解釋

1.           三章七節:

原文:

οὗ ἐγενήθην διάκονος κατὰ τὴν δωρεὰν τῆς χάριτος τοῦ θεοῦ τῆς δοθείσης μοι κατὰ τὴν αὐτοῦ.

新標點和合本:

我作了這福音的執事,是照神的恩賜,這恩賜是照他運行的大能賜給我的。

筆者自譯:

我作了福音的執事,是藉著恩賜,即神的恩典,(這恩賜)賜給我是藉著祂能力的工作。

 

7的主語是οὗ ἐγενήθην διάκονος,「我作了福音的執事」,其餘部分是主語的補充,以加強主語的信息。補充部分中保羅兩次用了κατὰ + accusative「藉著」的修辭,鮮明地表達出保羅作為福音的執事的權柄來源。

 

οὗ ἐγενήθην διάκονος「我作了福音的執事」

διάκονος 指主人的僕人,為其管理事務,其字源所指的是有關管理或教導的工作,是王的僕人。[13]承接舊約的意義,新約時期希臘人以此用於高級的僕人位置,如主人的近身僕人,徒6:1-6弟兄姊妹討論挑選執事管理飯食,「管理」διακονει διάκονος 就同屬一個字根。[14]所以,διάκονος 保羅以此表達其傳教牧養的身份,這也是信徒所明白的。[15]

 

οὗ 是關係名詞中性所有格,前置詞乃節6最後一個字τοῦ εὐαγγελίου「福音」,οὗ ἐγενήθην 合用。[16]οὗ 的出現突顯保羅執事身份的重要性,保羅是福音的執事,是受神所派,向人傳福音的僕人。在意義上,保羅的身份是十分重要,這代表他的使命是將節5神的奧秘傳揚,包括所有讀以弗所書的人,保羅有這個權柄教導他們。

 

κατὰ τὴν δωρεὰν τῆς χάριτος τοῦ θεοῦ τῆς δοθείσης μοι「是藉著恩賜,即神的恩典,(這恩賜)賜給我」

保羅此處以κατα + accusative取此前置詞最基本用法,筆者取「藉著」為解釋,表示保羅有執事的身份是憑著下文所闡述的要點。

τὴν δωρεὰν 「恩賜」即施予的禮物,舊約時期聖經中記載禮物主要有三個特點:不用付款,沒有給予的原因、收受者付任用代價也不能換取,新約中保羅使用這字共五次,五次都是表達神賜予人的禮物,[17]所以筆者同意「恩賜」指神白白賜人的禮物。[18]

 

τῆς χάριτος τοῦ θεου「神的恩典」是同位詞所有格,補充了τὴν δωρεὰν 的意思,[19]τοῦ θεου 是來源所有格,表示從神而來。以弗所書中保羅對χάρις「恩典」這字十分廣闊,包括神所賜基督的救恩、同為後嗣的身份、神給予人的才幹能力,Hoehner認為保羅此處所強調的「恩典」是應該是承接同一大段,節2「將關切你們的職份託付我」這恩典,即神賜給他傳揚神奧秘的位份。[20]筆者同意Hoehner的觀點,因為3:1-13的主題是有關保羅向人傳福音的論述,而本節本著保羅作了福音的執事這主句,其中所包含的意義應該是較針對性,而不是廣義的救恩,或恩賜才幹。[21]

 

τῆς δοθείσης μοι 「賜給我」中δοθείσης是動詞δίδωμι的第一簡單過去式被動語態分詞作名詞,作為τῆς χάριτος 「恩典」的補充說明,表示這是保羅白白領受的,而不是因為任何可以交換的條件。[22]保羅以被動語態表達正表達出恩典不是因為保羅的身份、地位、才幹所影響,所以「福音的執事」這個角色,也不是憑藉保羅的才幹而做得到,[23]這進一步提醒以弗所信徒他並不是甚麼英雄,或是有權掌管向人啟示多少奧秘的「神人」,而是和他們一樣,是白白領受神恩典的罪人。[24]

 

Best認為δοθείσης以過去式語態表示,證明保羅暗含「恩典」包括其信主歷程,即他如何由一位逼迫基督徒的猶大人受神光照,並同得到神特別的呼召,向外邦人和君王傳福音。[25]Hoehner反對這個說法,他表示希臘文過去式語態的時態是含糊,故這並不是一個說服力強的理由。[26]筆者同意Hoehner的觀點,過去式語態並不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理據。

 

不過,筆者認為Best的講法也有一定程度的可能性。若觀察節8保羅自稱「比最小的還小」,卻得著「恩典」,他對自己身份的降卑某程度上可反映出他比較自己以往的行為,但卻仍得到恩典,深感不配而寫下的。所以保羅寫此段時可能也會回憶起自己的過去,見證他存著不配的心去領受這恩,並堅持去實踐的心志。

 

κατὰ τὴν ἐνέργειαν τῆς δυνάμεως αὐτοῦ.「是藉著祂能力的工作」

這處κατὰ + accusative片語是δοθείσης的補充說明,[27]表達保羅得到恩賜的源頭。

 

τὴν ἐνέργειαν 「工作」一字在在新約中常指超自然的動力之運用或作用,[28]保羅使用此字的意思也是超越人的能力,此處以「祂能力的」修飾也能表達這個意思。

 

至於τὴν ἐνέργειαν τῆς δυνάμεως αὐτου,保羅在其他地方也有一同使用ἐνέργειαδύναμις兩個名詞的例子,在1:19及西1:29這兩個名詞分別表達使基督從死裡復活,並且升天,及引導信徒在基督裡到神面前。觀察保羅的描述,τὴν ἐνέργειαν 應包含神引導人明白救恩及基督的道理的意思,這樣的話,保羅就成為一個傳達信息,神能力的中介者,透過保羅的見證和傳講,使人明白救恩和教導。[29]  

 

本節總結

本節經文保羅表明自己神僕的身份,基於這身份他有責任將救恩及教導傳講,不過這個身份的確立完完全全是因為神的工作,將恩典賜下。

 

2.                   三章八節:

原文:

Ἐμοὶ τῷ ἐλαχιστοτέρῳ πάντων ἁγίων ἐδόθη ἡ χάρις αὕτη, 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 εὐαγγελίσασθαι τὸ ἀνεξιχνίαστον πλοῦτος τοῦ Χριστοῦ

新標點和合本:

我本來比眾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他還賜我這恩典,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

筆者自譯:

我比所有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這恩典賜給我,去向外邦人傳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

 

本節保羅進一步擴張節7的討論,主題語是ἐδόθη ἡ χάρις αὕτη是,重複了保羅在節7兩個相同字根的字δοθείσηςχάριτος。保羅在此使用重複的字眼和對比,進一步強調保羅所領受的恩典是白白領受的,以下將會仔細討論。

 

Ἐμοὶ τῷ ἐλαχιστοτέρῳ πάντων ἁγίων ἐδόθη ἡ χάρις αὕτη「我比所有聖徒中最小的還小,然而祂這恩典賜給我」

 

Ἐμοὶἐδόθη 的間接受詞(dative of direct object),保羅先寫這字自然是為強調其個人,而τῷ ἐλαχιστοτέρῳ πάντων ἁγίωνἘμοὶ的同位語。

 

τῷ ἐλαχιστοτέρῳ πάντων ἁγίων「比所有聖徒中最小的還小」是由形容詞μικρός的最高級ἐλάχιστος,再加上比較級字尾-τέρος變化而來,是雙重比較的特殊字型,也稱為「最高級的比較級」,這種用法在早期希臘文已有,在新約時期廣泛使用,是希臘文詩體描述的一種,保羅將自己的位置放到最低。[30]

 

πάντων ἁγίων「所有聖徒」英文譯本以“all saints”或“all God’s people”表示,而中文譯本中除了現代中文譯本以「所有信徒」表達之外,其他皆「眾聖徒」、「一切聖徒」或「所有聖徒」表達。第三世紀蒲草紙抄本P46沒有了ἁγίων一字,不過其他抄本也發現有此字,並且UBS希臘原文聖經也沒有討論有關的經文鑑別問題,所以Barth表示這應該是抄寫上的遺漏所致。[31]

 

ἁγίων代表哪些人?這有兩個可能性:「信徒」,或「使徒」。學者們對這方面的見解似乎十分一致,他們皆認為ἁγίων指「信徒」,他們主要比保羅對ἅγιοςἀπόστολος節的用法來決定。保羅若要以「使徒」來表示,他會以ἀπόστολος來表達,這尤其見於林前15:9保羅表示他「是使徒中最小的一個」,這處以τῶν ἀποστόλων表達;另外在3:5保羅表示聖靈啟示「聖使徒和先知」中保羅刻意加上τοῖς ἁγίοις ἀποστόλοις,而不會以ἁγίοις去表達「使徒」的意思,這也與1:1保羅受信人的表達一致。[32]

 

ἐδόθη「賜給」是第三簡單過去式動語態直說語氣,而ἡ χάρις αὕτη「祂這恩典」指節7所描述的「作了福音的執事」。

 

所以,這半節保羅表示他的身份比所有相信耶穌的人還小,即是將他從「信徒」的類別中剔除出來,這反映出保羅對自己過去作為一位逼迫神教會,破壞傳道工作的身份及行為深感悔疚,他感到自己本不配領受神的救恩,更不配為神作任何事情,但基督不單親自尋找他,賜他救恩,更揀選他成為福音的執事。[33]

  

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 εὐαγγελίσασθαι τὸ ἀνεξιχνίαστον πλοῦτος τοῦ Χριστοῦ「去向外邦人傳基督測不透的豐富」

這部分補充了ἡ χάρις αὕτη「祂這恩典」的說明,保羅先寫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是強調「外邦人」這方向。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是間接受格,學者們對這字的解釋有兩個看法:「在外邦人中」dative of sphere或「向外邦人」dative of indirect object。前者的解釋,可參考加1:16 ἐν τοῖς ἔθνεσιν,即保羅在外邦人中間傳道。弗2:17保羅也使用εὐαγγελίζω此字,表達基督的福音傳「向遠處的人」,也「向近處的人」,這兩個方向的人也是以間接受格表示。Barth將本節和2:17的處理連繫,認為「外邦人」即「遠處的人」,保羅在此呼應2:17的思想,「向遠處的人」傳福音,所以此處的間接受格應該屬dative of direct object[34] 

 

τὸ ἀνεξιχνίαστον πλοῦτος τοῦ Χριστοῦ「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中,ἀνεξιχνίαστον「測不透的」是直接受格形容詞,形容τὸ πλοῦτος「豐富」,這是一個雙重複合字,由否定詞ἐξιχνίαζω「追縱」複合而成,意思是「無法追縱」,新約中只有保羅在此處和羅1:33使用此字,[35]在七十士譯本中只有約伯記出現此字,表達神在世上的作為,是人的智慧所不能夠明白和了解。[36]Peterson認為保羅使用這個字可能隱含諾斯底主義色彩,配合保羅一直所討論的「奧秘」有關。[37]

 

至於τὸ πλοῦτος「豐富」一字是在保羅書信中共出現15次,而同一字根的動詞則出現5次。保羅以「豐富」和基督聯繫上的表達主要在林後8:9及西3:16,分別表達基督的降卑,成為貧窮,使人成為「富足」,及祂的道理「豐富」地存在信徒心裡。[38] 總括而言,τὸ πλοῦτος τοῦ Χριστοῦ「基督的豐富」包括基督道成肉身的救恩及祂的教導。

 

本節總結

保羅進一步表達他不配領受福音執事的職份,一個「比最小的還小」和「那測不透的豐富」的對比,突顯出保羅是白白地領受這一個好得無比的恩典,並且,保羅表達祂所傳福音的中心是基督的事跡和教導。[39]

 

3.                   三章九節:

原文:

καὶ φωτίσαι [πάντας] τίς ἡ οἰκονομία τοῦ μυστηρίου τοῦ ἀποκεκρυμμένου ἀπὸ τῶν αἰώνων ἐν τῷ θεῷ τῷ τὰ πάντα κτίσαντι,  

新標點和合本:

又使眾人都明白,這歷代以來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秘是如何安排的,

筆者自譯:

又使眾人明白,這奧秘是如何安排的,(這奧秘)是在歷代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

 

本節是和節8 ὐαγγελίσασθαι τὸ ἀνεξιχνίαστον πλοῦτος τοῦ Χριστοῦ「去向外邦人傳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平行,以και作為同位連接詞,將二者連接。

    

καὶ φωτίσαι [πάντας]「又使眾人明白」

φωτίσαι 的字源是φως「光」,動詞的解釋基本是「光照」、「照亮」。保羅書信中以動詞形式表示皆有啟示的意義,[40]透過「光照」,人能夠明白神及基督。本書在1:18保羅以用此字在禱告中,求神光照人的心,以至明白神的啟示,[41]本節所表達的意思也是一樣,「神這恩典」讓保羅能使人明白祂向人啟示的奧秘。

 

複述這子句和節8的關係,保羅想表達他得福音執事的恩典不單是傳福音,更是進一步讓人認識神的啟示。

 

本部分有一個經文鑑別的問題,就是πάντας是否存在。支持πάντας存在的抄本有第三世紀蒲草紙 P46Alexandrian aBC WesternDFG等;不支持的有Alexandriana*A4241739。兩方面的支持証據也不少,不過從內證上不定式動詞φωτίσαι一般需要加上直接受格。[42]筆者也接納這觀點,即φωτίσαι的受眾為「所有人」。此外,若觀察節10保羅表示明白神智慧者包括所有受造物,[43]退一步回到本節,保羅使「πάντας」明白奧秘者是「所有人」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下節將會詳細討論有關字詞。

 

τίς ἡ οἰκονομία τοῦ μυστηρίου「這奧秘是如何安排的」

τίς「如何」是疑問代名詞,ἡ οἰκονομία是一個複合字,由「房子」與「管理」複合而成,指管家職分,[44]若這字指著一個人,意思便要他的責任或職責,如西1:25、弗3:2及林前9:17;若指著神說,意思就是神如何管理祂的計劃,[45]即「安排」,如弗1:10,這字在本節是指著「奧秘」,所以解釋為「安排」較為恰當。

 

 τοῦ μυστηρίου是所有格,指「奧秘」。μυστήριον希臘文意義是已經公開的「秘密」,接受啟發的人已經得到的真理。[46]3:34保羅皆使用 μυστήριον「奧秘」一字,在同一個主題之下,此處保羅所描述的意思應該一樣,「奧秘」意思可從節6得知,即「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藉著福音,得以同為後嗣,同為一體,同蒙應許」,即在基督裡不分猶太或外邦人,大家一同得到福音,得著後嗣的身份,簡言之,就是「福音」,[47]而這福音就是信徒現在所明白及領受的。

 

τοῦ ἀποκεκρυμμένου ἀπὸ τῶν αἰώνων ἐν τῷ θεῷ τῷ τὰ πάντα κτίσαντι,「(這奧秘)是在歷代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

τοῦ ἀποκεκρυμμένου「隱藏」是現在完成式分詞,表示現在之前一段時間內的一種狀況,[48]是描述「奧秘」一字。

 

ἀπὸ τῶν αἰώνωντῶν αἰώνων有兩個可能解釋,一是諾斯底派神祗「愛安」,整個短語就表達place of origin的意思,即隱藏在諾斯底派神祗愛安下的奧秘,一般學者皆不認同這個觀點;[49]另一個可能解釋是不同時代,即「歷代」,整個短語就表達時間性意思,一般學者皆會接受這個解釋。[50]前置詞以時態方式表達,這與上文下理的意思會更連貫,也較恰當,筆者也同意學者們的觀點,整個短語解「在歷代」。

 

ἐν τῷ θεῷ τῷ τὰ πάντα κτίσαντι「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

ἐν+dative短語文法有很闊的意義,主要可能性是源頭(source)「由」、範圍(sphere)「在裡」,Barth認為此處是一個被動意義(passive),即「被」。[51]HoehnerLincoln同意範圍之說,表示奧秘是隱藏在神裡面,所以人不能參透。[52]觀察上下文的意義,筆者認為以最基本的範圍說已能達致一個清楚及連貫的意思,在看不到其他解釋是否帶來特別的意思,而解釋上下文的關係之下,筆者認為基本意思──即「在裡」的解釋是受信人慣於理解,故較為可取。

 

τῷ θεῷ τῷ τὰ πάντα κτίσαντιτῷ κτίσαντι是第一簡單過寺式主動語態分詞,形容τῷ θεῷ,而τὰ πάντατῷ κτίσαντι之內,作為分詞的直接受詞,表示「創造萬物的」,將所有字連接起來就是「創造萬物的神」。[53]

 

Bruce認為「創造萬物的神」的描述是針對諾斯底主義而表達,[54]Barth指出不能避免保羅帶著這思想而表達。[55]不過,Lincoln反對此說,[56] Best 指出神是創造主本身是保羅作為猶太人的一個主要觀念,[57]所以不一定構成針對諾斯底主義的思想。筆者較同意LincolnBest之說法,保羅寫本書之目的是讓受信人明白福音這奧秘,所有信徒,不論是猶太人,還是希臘人,皆同是神家裡的人,所以保羅最主要所針對的,是福音奧秘的寶貴。雖然諾斯底主義是當時所流行的異端,是保羅在教導上必需處理的,但在本書中這並不是保羅必需處理和針對的,所以保羅在字眼運用上可能也不能避免地使用一些令受信人聯想到的字眼,但這絕不是保羅最主要的考慮。

 

全節總結

本節保羅繼續討論神這恩典,是使人明白福音的歷代隱藏在神裡面的奧秘的職份。

 

4.                   三章十節:

原文:

ἵνα γνωρισθῇ νῦν ταῖς ἀρχαῖς καὶ ταῖς ἐξουσίαις ἐν τοῖς ἐπουρανίοις διὰ τῆς ἐκκλησίας ἡ πολυποίκιλος σοφία τοῦ θεοῦ,

新標點和合本:

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

筆者自譯:

為要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藉著教會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

 

本節是經文另一小段的開始,以作為開首連接詞。

ἵνα γνωρισθῇ νῦν「為要現在得知」

ἵνα是語助詞,與其後γνωρισθη第一簡單過去式被動語態假設語氣,共同構成結束子句,表示目的。[58] 如上文經文分段部分所述,ἵνα「為要」的作用是修飾節7 οὗ ἐγενήθην διάκονος「我作了福音的執事」。而γνωρισθῇ「使得知」在新約希臘文的字義是神讓人知道祂,包括祂的心意、祂的大能、及祂的奧秘(這是保羅普遍使用的)[59]   

 

νῦν「現在」在修辭上保羅以此和節9「歷代」構成對比,突顯信徒現在可以明白神歷代以來的奧秘。

 

ταῖς ἀρχαῖς καὶ ταῖς ἐξουσίαις ἐν τοῖς ἐπουρανίοις διὰ τῆς ἐκκλησίας「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藉著教會」

 

對於ταῖς ἀρχαῖς καὶ ταῖς ἐξουσίαις ἐν τοῖς ἐπουρανίοις「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的意義。ἀρχῆςἐξουσίας是保羅時常一起以表達掌權者的意思,[60]本書1:21;6:12皆有這方面的表達,這片語一般指地上的掌權者,既在名字上是掌權,也實際操有權力;[61]觀察1:20-21保羅表示基督坐在父神的右邊,超越天上地上一切的權勢。另外,保羅在西1:16也使用相同的表達,該處的意義和1:21相近指天上地上一切,不論是否「有位的、主治的、執政的、掌權的」,皆是藉著基督所創造的,也是為祂而造的。所以,在本節前文1:21已經帶出一個思想,就是人一切思想上所理解及尊崇的皆不能和基督所比擬,所以當保羅想高舉神的位置時,似乎受信人很容易明白神的地位是十分崇高及超然。

 

不過,此處保羅加上ἐν τοῖς ἐπουρανίοις「在天上」會否加上特別含意,明顯地,保羅的表達涉及超自然能力或靈界方面,不過這指好的靈、壞的靈,還是好壞皆有?Hoehner表示在1:21保羅相同字眼的描述中,受信人會理解到「天上的」勢力包括好及壞兩方面,人會受到「善的靈」和「壞的靈」所影響,而且舊約約伯記也有相同的觀念(約1:6-12)。[62]斯托得同意這觀點。[63]不過,Best則認為這只是指「善的靈」。[64]

觀察上文的連貫性,承接1:20-21的描述,保羅並沒有將超自然能力、靈界的方面二分為「好」與「壞」,在他的描述中,好的與壞的皆在基督之下,牠們也不能靠個人能力或智慧而明白神的奧秘,所以筆者認為Hoehner及斯托得觀點較可取。

 

διὰ τῆς ἐκκλησίας「藉著教會」作為修飾「天上執政的、掌權的」,這片語是以intermediate agent的關係表達,如Wallace所講,這表示神的智慧是透過教會去展示。[65]保羅在1:22-23表示基督是「教會」之首,教會是祂的身體,所以,「藉著教會」的意義,也就是「藉著基督」,是第二章所說奇妙基督的身體,[66],在這個信仰群體中,包括有形和無形的教會,猶太人和外邦人可以同為一體,與神和好(2:16)。[67]

 

ἡ πολυποίκιλος σοφία τοῦ θεοῦ,「神百般的智慧」

σοφία「智慧」在本書共出現三次(1:8, 17及本節),筆者嘗試比較一下三節經文的意思:

-             1:8講神用智慧將恩典賞給我們,使人知道祂旨意的奧秘;

-             1:17指神賜智慧給信徒,使信徒真知道神;

-             本節講在神的恩典下人可以知道神的智慧。

觀察上文所講論的,保羅所講的智慧是讓人認識神,明白神,本節所講的智慧的意義包含在節9「歷代隱藏在創造萬物之神裡的奧秘」,是神向人的啟示。

 

πολυποίκιλος 「百般」是一個罕有的古字,它由πολύςmuch」及ποίκιλοςmany­」所組成的複合字,意即富有變化,多姿多采,這字一般用來形容花卉、冠冕、刺繡、織毯。[68]它用來形容神智慧的豐富和多面,也與節8的「測不透的」描述字眼互相輝映。

 

全節總結

保羅在本節以教會作中介者,讓一切靈界的掌權者現在可以知道神的豐富的智慧。

 

5.                   三章十一節:

原文:

κατὰ πρόθεσιν τῶν αἰώνων ἣν ἐποίησεν ἐν τῷ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τῷ κυρίῳ ἡμῶν,

新標點和合本:

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

筆者自譯:

(這是)照著歷代以來的旨意,也就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所成就的。

 

本節進一步描述節10「知道神百般的智慧」,表示神百般智慧的源頭。

 

κατὰ πρόθεσιν τῶν αἰώνων「(這是)照著歷代以來的旨意」

πρόθεσιν「旨意」來自動詞προτίθημι「定意,志向」。τῶν αἰώνων「歷代以來的」和節9為同一字,也同樣以時態描述,表示神歷代以來已定下的。[69]所以整個片語即表達神對每一個時代的心意,包括過去、現在、及將來,所有歷史皆在神的掌握之中。

 

ἣν ἐποίησεν ἐν τῷ Χριστῷ Ἰησοῦ τῷ κυρίῳ ἡμῶν,「也就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所成就的」

ἣν「也就是」是關係代名詞,乃陰性單數直接受格,其前述詞是πρόθεσιν「旨意」。[70]保羅在Χριστω加上介詞τῷ,強調了保羅在本書前文對基督的描述,包括祂道成肉身,捨身的救恩,並且升天,在父右邊得尊榮的位份;和祂成就猶太人和外邦人合一的旨意的工作;還有基督是所有受造物的主,是教會之首。[71]

 

ἐποίησεν「所定的」是ποιέω的第三人稱單數第一簡單過去式主動語態直說語氣,它有兩個可能解釋:「計劃」或「定」;或「成就」。第一個解釋包含預定的意味,表示一切計劃早已定下;第二個解釋強調基督計劃的實現。BarthLincolnHoehner皆一致認為第二個解釋是文本的意思,因為節10描述「藉著教會」是從基督身上所成就的;ποιέω一字在本書其他主動式用法中皆表示發生或實現某些事情;基督的作為已經成就,包括祂旨意裡道成肉身的救贖計劃、信主的人合而為一,這並不是「計劃」。[72]筆者同意學者們的觀點,主要原因是本節是描述節10,「藉著教會」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字眼,因為對保羅來說,事情一件一件地實現,若單強調這是計劃之中,這和保羅一直強調基督一直進行的事情的表達似乎並不連貫。

 

全節總結

保羅強調基督所成就的事情,有已經發生的,也有將來會發生的,基督耶穌不單是一個名字,或過去了的人物,更是一個應許,一個保證。

 

6.                   三章十二節:

原文:

ἐν ᾧ ἔχομεν τὴν παρρησίαν καὶ προσαγωγὴν ἐν πεποιθήσει διὰ τῆς πίστεως αὐτοῦ.

新標點和合本:

我們因信耶穌,就在他裡面放膽無懼,篤信不疑的來到神面前。

筆者自譯:

在祂裡面,我們藉著祂的信心坦然無懼,確信的來到(神面前)。

 

本節的人稱從節7「我」保羅自己,轉變為第一眾數人稱「我們」,本節順著節11「在我們主基督耶裡所成就的」的「我們」表達,保羅將節11「旨意」的範圍縮窄至對「我們」的影響。

 

ἐν ᾧ ἔχομεν 「在祂裡面,我們(有)」

ἐν ᾧ 是關係代名詞陽性單數間接受格,其前述詞是上節的「我們的主耶穌基督」;ἐνdative此處取dative in sphere用法,整個片語譯「在祂裡面」。而ἔχομεν「我們有」是現在式主動語態直說語氣,表示一直持續地擁有。[73]

 

τὴν παρρησίαν καὶ προσαγωγὴν ἐν πεποιθήσει「坦然無懼,確信的來到(神面前)」

παρρησίανπαρρησία feminine singular accusative noun,解作放膽,保羅書信中共出現八次,[74]表達「放膽」、「公開」的意思。προσαγωγὴνπροσαγωγή feminine singular accusative noun,新約書信中只出現三次,[75]全在保羅書信中,表示一個無懼的心態,所以那人可以開放地到任何地方。這兩個字意義帶點相近,有重叠情況,並以τὴν παρρησίαν καὶ προσαγωγὴν 結構表達,筆者認為二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Granville-sharp construction,表達「放膽無懼地來到(神面前)」或「坦然無懼地來到(神面前)」的意思,事實上,這也是和合本、現代譯本、呂振中譯本和新譯本的翻譯。

 

πεποιθήσειπεποίθησις,feminine singular dative noun,據Hoehner所說,此字在希臘後期才形成,[76]在新約中也只在保羅書信中出現,[77]其字源是πείθω(說服、確信),所以名詞的意思是確信、自信。[78]保羅以ἐν πεποιθήσει表達,筆者選取了Hoehner的意見,認為這是表達一個確信的態度,[79]表示信徒藉相信耶穌基督,他們就能以確信的態度,坦然無懼的來到神的面前,所以「確信」和「坦然無懼」的關係應該是並存的,故全部分合譯為「坦然無懼,確信的來到神面前」。

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本節「坦然無懼」(freedom to enter)和保羅被囚的身份也為信徒帶出一個對比,人心靈上的自由並不會受身體的被囚所限制。

 

διὰ τῆς πίστεως αὐτοῦ.

διὰ + genitive結構基本意思是表達方法(means),表示我們可以到神面前的方法。至於τῆς πίστεως αὐτοῦ.這個所有格部分對「信心」和「祂」二者的關係則有不同的見解。這主要有兩方面的見解:objective genitive「相信祂」或是possessive genitive「祂的信心」。

 

主要的學者們皆一致認為是後者,即「祂的信心」,[80]主要原因是保羅在2:8「你們得救是因著」,這「信」是指基督的信,而藉著基督的信,基督作為中介者,使猶太人及外邦人合一。筆者認同他們的觀點,除了上述的因之外,觀察節7至本節,保羅一直強調的是「神的恩典」,「神的恩典」使他成為福音的執事;叫他傳基督測不透的豐富給外邦人;使人明白神歷代以來的旨意。所以,信徒可以以一個坦然無懼的心到神面前,也不是個人的能力(「信基督」,而是神的恩典(「基督的信」)。

 

全節總結

保羅在本節向信徒表達一個「在基督裡成就的旨意」,就是人藉著祂的信,可以來到神面前,接近神,親近神,這並不受個人而有所限制。

 

7.                   三章十三節:

原文:

διὸ αἰτοῦμαι μὴ ἐγκακεῖν ἐν ταῖς θλίψεσίν μου ὑπὲρ ὑμῶν, ἥτις ἐστὶν δόξα ὑμῶν.

新標點和合本:

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筆者自譯:

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苦而喪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

 

保羅在本節以διὸ「所以」一字帶出節1-13全段的結論,對全段作一個總結,本節論到保羅「受苦」呼應節1祂「被囚」的情況。

 

διὸ αἰτοῦμαι μὴ ἐγκακεῖν ἐν ταῖς θλίψεσίν μου ὑπὲρ ὑμῶν,「所以我求(你們)不要因我為你們所受的苦而喪膽」

διὸ「所以」一字本身是一個帶強烈語氣的連接詞,表示要講的觀點十分重要,本節結論的形成是基於節2開始討論的原因,節2 εἴ γε也是一個帶強烈語氣的連接詞,強調他所講的是信徒所認同的事實,就是神將傳福音予外邦人的職份給了他,然後就是闡述神向他啟示祂的奧秘,至本節以διὸ作始的一個結論。

 

αἰτοῦμαι「我求(你們)」是現在式關身語態直說語氣,[81]是本節的主要動詞,保羅求的對象是「你們」受信人,這從本節的內容觀察得到。「求」本身是描述地位低的向高的請求,保羅使用這字在其他地方也是這個意思(林前1:22;弗3:20;西1:9)。所以,有學者認為保羅在此以一個乞求的身份向信徒請求,不過,Hoehner並不同意,認為他仍是以一個使徒的身份去表達這個請求。[82]筆者同意Hoehner的觀點,因為保羅在本書以使徒身份表達,在書信中也表達他作為使徒身份的職事(傳道、教導、為信徒祈求),筆者認為保羅的表達連貫著節8他「比眾聖徒最小的還小」的論調而使用此字。

 

ἐγκακεῖν是一個罕用動詞,這詞由ἐκ「出」與κακός「邪惡的」複合而成,指行為惡劣,向罪惡屈服,[83]可解釋為「喪膽」、「沮喪」、「喪志」等,保羅求信徒μὴ ἐγκακεῖν是希望他們不要灰心氣餒。

ταῖς θλίψεσίν μου ὑπὲρ ὑμῶν「我為你們所受的患難」指保羅在耶路撒次被補被囚的事情,他被猶太人控告他向外邦人傳福音,將他們帶到聖殿中污穢了聖殿,因而被囚,保羅寫此書時仍是階下囚。[84]

 

ἥτις ἐστὶν δόξα ὑμῶν.「這原是你們的榮耀」[85]

ἥτις ἐστὶν「這原是」是不定關係代名詞的陰性單數主格,指保羅為他們受苦的事。[86]δόξα ὑμῶν「你們的榮耀」中「你們」指信徒,保羅將此和前半部分「我的受苦」作強烈的對比,以此鼓勵信徒不要灰心失意,相反地更以此為他們得到的榮耀,積極接受及承擔信徒的身份。

 

對於「榮耀」指甚麼,Lincoln認為這和神有關,指末世性在神裡得的榮耀,對比保羅「現在」的「受苦」;[87]Hoehner則認為這表示外邦信徒的榮耀,因為他們能夠明白基督的奧秘,並和猶太人一同成為後嗣。[88]

筆者嘗試觀察本段,發現保羅向外邦人傳福音是神恩典下給他的職份,若外邦人信主,神的旨意成就了,這已可算是神得到榮耀,所以本節「你們的榮耀」不一定限於主再來時的榮耀,而且外邦人信主,因此得著一個榮耀的身份──同為後嗣,對外邦信徒是「榮耀」,所以筆者認為Hoehner的觀點較合理。

 

全節總結

本節作為節1-12的總結,保羅以「受苦」和「榮耀」作強烈對比,呼應保羅在節1被囚的身份是帶出榮耀,更是信徒的榮耀。

 

.    總結

保羅堅信所得異象是從神而來,所以他願意受苦叫信徒得榮耀。[89]經文中保羅的三個對比:個人的卑微對比神測不透的豐富;當代的信徒對比歷代神百般的智慧;保羅的受苦對比信徒的榮耀,清楚展示人的卑微和有限,卻得到極重無比的榮耀,保羅和信徒不單是成就神的旨意,成為神家裡的人,更是曉得神超越時空的旨意,得著那測不透的豐富。

 

人的受苦,微不足道,因為榮耀也同時發生,對保羅來說,雖死又何妨?

 

 

.    參考書目

1.          Barth, Markus.  The Anchor Bible: Ephesians 1-3.  U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4.

2.          Best, Ernst.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Ephesians. Great Britain: T & T Clark Ltd., 1998.

3.          Bruce, F. F.  NICNT: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8.

4.          Harris, M. J.  “Prepositions and Theology i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in the Apendix of NIDTT, 3, p.1171-1215.

5.          Hoehner, Harold W. Ephesians :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Academic, 2002.

6.          Kittel, Gerhard and Gerhard Friedrich Ed.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vol. 1, 6, 9).

7.          Lincoln, Andrew T.  Ephes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90.

8.          Metzger, Bruce M.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2nd Ed.  Germany: Freiburger Graphische Betriebe, Freiburg i. Br, 2001.

9.          Wallace, Daniel B.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 Zondervan, 1996.

10.      斯托得著,陳恩明譯。《以弗所書》。台北:校園書房,2000

11.      鍾馬田著,鍾越娜譯。《以弗所書(卷四)-在基督裡的合一》。美國,蒙特利爾:美國活泉出版社,1999

12.      Robertson, Archibald T.著,詹正義譯。《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五):羅馬書》。美國:美國活泉出版社,1990

 

書目略語

Barth

Barth, Markus.  The Anchor Bible: Ephesians 1-3.  US: Doubleday & Company, Inc., 1974.

Best

Best, Ernst.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Ephesians. Great Britain: T & T Clark Ltd., 1998.

Bruce

Bruce, F. F.  NICNT: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8.

Hoehner

Hoehner, Harold W. Ephesians :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Academic, 2002.

TDNT

Kittel, Gerhard and Gerhard Friedrich Ed.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79

Lincoln

Lincoln, Andrew T.  Ephes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1990.

Metzger

Metzger, Bruce M.  A Textual Commentary on the Greek New Testament, 2nd Ed.  Germany: Freiburger Graphische Betriebe, Freiburg i. Br, 2001.

Wallace

Wallace, Daniel B.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 Zondervan, 1996.

活泉

Robertson, Archibald T.著,詹正義譯。《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卷五):羅馬書》。美國:美國活泉出版社,1990

斯托得

斯托得著,陳恩明譯。《以弗所書》。台北:校園書房,2000

鍾馬田

鍾馬田著,鍾越娜譯。《以弗所書(卷四)-在基督裡的合一》。美國,蒙特利爾:美國活泉出版社,1999

 

 



[1] 參和合本、新譯本、呂振中、思高、現代、NRSVNIV

[2] 新譯本、和合本、呂振中、思高。

[3]希臘文表達是以節2-7為一段,節8開始是另一段(Lincoln, p.167)。Bruce及鍾馬田支持這個分段,他們認為節7和節2-6的主題皆是恩賜,保羅在此表達神所賜的職份(鍾馬田,頁17Bruce, p.310.),另一個原因是是節7 οὗ 的前置詞是前一個字,即節6的「福音」εὐαγγελίου,而節8開始另一個命題,所以同意這個分段。(參Hoehner, p.448

[4] 這也是斯托得的意見,參斯托得,頁115-125

[5] BestHoehner則不同意Bruce等的講法。Hoehner認為節7較為近於一個轉折句,為發展節8-13有關奧秘的討論而寫上的(Hoehner, p.448-9); Best將節2-12分為四個小段(2-4; 5-6; 7-9; 10-12),節5-6表達現在是神啟示的新世代;節7-9表示基督向保羅啟示奧秘,完完全全是一個恩典(Best, p.350)。

[6] 如弗3:1; 4:1; 提後1:8; 西1:25; 1:5; 11:13

[7] 活泉,頁216

[8]對於3:7-13內的分段:Hoehner7-8a, 8b-9, 10-12, 13);Best7-9, 10-12, 13);Lincoln7, 8, 9-10, 11-12, 13),其他學者對此沒有清楚表達,所以一般他們同意7-9, 10-12, 13的段落分段。

[9] Hoehner, p.458-9.

a.          9τοῦ ἀποκεκρυμμένου ἀπὸ τῶν αἰώνων「歷代隱藏的奧秘」;

b.         8 ἐδόθη ἡ χάρις αὕτη「祂這恩典賜給我」;

c.          89兩個以不定詞片語,以平行方式的意義;及

δ.           7 οὗ ἐγενήθην διάκονος「我作了福音的執事」

[10] Lincoln, p.185.

[11] Best, p.322.

[12] Hoehner, p.459.

[13] Best, p.314, Hoehner, p.449.

[14] Barth, p.339.

[15] Best, p.314.

[16] 活泉,頁212

[17] Hoehner, p.450.

[18] 活泉,頁213

[19] 活泉,頁213

[20] Hoehner, p.450; Barth, p.338.

[21] Lincolin更表示保羅以節2相同文字排列τὴν οἰκονομίαν τῆς χάριτος τοῦ θεοῦ去表達τῆς χάριτος指神對保羅特別呼召(Lincoln, p.182);不過,筆者並不同意Barth指本節τῆς χάριτος指節8「基督的豐富」,(Barth, p.338)觀察節8,該節「恩典」一字指「叫我把基督那測不透的豐富、傳給外邦人」更為貼切,這和節7互相呼應。

[22] 活泉,頁213

[23] Hoehner, p.450.

[24] Lincoln, p.182,

[25] Best, p.315

[26] Hoehner, p.451.

[27] 從文句結構上可能會認為這片語應該和節上半κατὰ τὴν δωρεὰν平行,即此片語描述「我作了福音的執事」,不過這似乎不大可能,因為從文法上若以這個意思表達,兩個κατὰ之間應該有同等連接詞και相隔,以表達平行的意義,此外,觀察保羅在其他地方也同樣運用ἐνέργειαδύναμις兩個名詞,如1:19,其表達並不限於保羅福音執事的身份,它更包括使基督從死裡復活,並且升天(1:19)及引導信徒在基督裡到神面前(西1:29)。

Hoehner, p.451; Lincoln, p.182; ICC, p.316.  

[28] 活泉,頁213

[29] Barth, p.338.

[30] 活泉,頁213-4Barth, p.341.

[31] Barth, p.340.

[32] Hoehner, p.452, Best, p.316-7.

[33] Hoehner, p.452.

[34] Barth, p.341.

[35] 活泉,頁214

[36] 5:9; 9:10; 34:24

[37] TDNT, vol. I, p.358.

[38] TDNT, vol. VI, p.329.

[39] 斯托得,頁119

[40] TDNT, vol.9, p.345. 林前4:5; 1:18; 3:9; 提後1:10

[41] Lincoln, p.184; Hoehner, p.455.

[42] Metzger, p.534.

[43] 「天上執政的、掌權的」。

[44] 活泉,頁215

[45] Best, p.319.

[46] 斯托得,頁114

[47] 斯托得,頁115

[48] 活泉,頁215

[49] 因為:1)保羅在節10使用了νῦν一字,在修辭上它和τῶν αἰώνων形成對比作用;2)這個觀點是根據後使徒時期的文字研究,並不是使徒時期的表達方式。參Hoehner, p.456.

[50] 因為:1)和以弗所書其他地方的使用一致(1:21; 2:2, 7; 3:11, 21);2)意思和節5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合同,有互相呼應的效果;3)和節10νῦν形成對比;4)11αἰώνων是時間表達。參Hoehner, p.457.

Lincolin也同意這個觀點,指出此處並沒有二元論思想,參Lincoln, p.185.

[51] Barth, p.344.

[52] Hoehner, p.457, Lincoln, p.343.

[53] 活泉,頁215

[54] Bruce, p.320.

[55] Barth, p.343.

[56] Lincoln, p.184.

[57] Best, p.321.

[58] 活泉,頁216

[59] Hoehner, p.214.

[60] 林前15:24; 1:21; 3:10; 6:12; 西1:16, 2:10, 15; 3:1

[61] 若保羅指是天上的掌權,他會清楚表示,如弗3:10

[62] Hoehner, p.460.

[63] 斯托得,頁121

[64] Best, p.322-3.

[65] Wallace, p.434.

[66] 活泉,頁216

[67] Hoehner, p.460-1.

[68] 活泉,頁216;斯托得,頁120

[69] 活泉,頁217

[70] 活泉,頁217

[71] Hoehner, p.464.

[72] Lincoln, p.189; Barth, p.346-7; Hoehner, p.463-4.

[73] 活泉,頁217

[74] 林後3:12; 7:4; 3:12; 6:19; 1:20; Col. 2:15; 提前3:13; 1:8.

[75] 5:2; 2:18; 3:12.

[76] Hoehner, p.466.

[77] 林後1:15; 3:4; 8:22; 10:2; 3:12; 3:4.

[78] 活泉,頁217-8

[79] Hoehner, p.466.

[80] Robertson, Bruce, Barth, Best, LincolnHoehner皆同意此說。

參活泉,頁217; Bruce, p.322; Barth, p.347; Best, p.330; Lincoln, p.190; Hoehner, p.466-7.

[81] 活泉,頁218

[82] Hoehner, p.468.

[83] 活泉,頁218

[84] Hoehner, p.469。參徒21:28;腓2:17

[85] 經文鑑別方面,不少較後期的抄本發現這字是ἡμῶν「我們」,主要Alexandrian抄本(aAB)、Western抄本(DFG)等均支持ὑμῶν「你們」,但支持「我們」的主要有第三世紀蒲草紙 P46AlexandrianC,相比之下較弱,從內証方面二者的可能性也有,不過「你們」所產生的對比感較強。所以一般研究皆認為ἡμῶν「我們」是抄寫上的混淆所致。 

[86] 活泉,頁218

[87] Lincoln, p.192.

[88] Hoehner, p.470.

[89] 斯托得,頁125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