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陳霞
日期:2005年2月17日
釋經專文﹕〈以弗所書〉四章17-24節
在農曆新年期間,我們對「年廿八洗邋遢」這個俗語及「賣懶賣懶賣到年三十晚」這首童謠一點都不陌生,它們都表達出人們熱切期盼新的一年會比舊的好,希望將舊的、不好的事情統統都拿走。在〈以弗所書〉四章17-24節中,恰好提及「新人」及「舊人」,保羅教導讀者要將舊我棄絕,穿上「新人」,兩者在生活模式及行為之間有著天淵之別。
〈以弗所書〉有5處將從前的光景與如今光景對比(二1-10,二11-13、19-22,四17-24,五8),就是將未認識基督之前的犯罪及跟衪疏離的生活,與在基督裡信心生活作對比。[1]斯諾德格拉斯(Klyne Snodgrass)更加認為這是全書一個高潮,是描述人的罪性及信主之後的更新最深刻的經文,在書其餘的部份只是處理細節。[2]
這段經文由節17開始,因為以下原因?
1. 主題的改變──四1-16是有關合一(unity)的討論,而四17-32是有關聖潔(holiness)的課題。
2. 文法上──在本節中使用了οὖν(所以),這個連接詞在本書中共出現了7次(二19,四1,四17,五1,五7,五15,六14),都是一個小段落的開始。
本段經文停在節24,由於以下原因?
1. 節25使用了 διὸ這個連接詞;
2.
節22-24由3個不定式動詞所組成,用以表達由舊人轉化為新人的意象;
3.
節17-24的指引是比較概論性,而節25-32就是實際的例子及做法。
四17-24在希臘文是由兩個長句子所組成,就是節17-19及節20-24。節17-19教導讀者什麼不應該作,保羅勸籲以弗所讀者不要生活像外邦人,像他們存虛妄的心思行事,與神的生命隔絕。至於節20-24就是描述讀者應如何去作,[3]要離棄從前那種犯罪的生活,過一種新生活。
這段經文展示了一個「新人」與「舊人」之間生活的態度及性質有何不同,這是不同生活模式的表現。
外邦人的生活 |
現今的生活 |
虛妄 |
真理 |
心地昏昧無知 |
學了衪的真理 |
迷惑 |
真理 |
私慾與污穢 |
仁義與聖潔 |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17a |
Τοῦτο οὖν λέγω καὶ μαρτύρομαι ἐν κυρίῳ |
This I say then, and I testify in the Lord, |
17b |
μηκέτι ὑμᾶς περιπατεῖν, καθὼς καὶ τὰ ἔθνη περιπατεῖ |
that you should no longer walk just as the Gentiles walk, |
17c |
ἐν ματαιότητι τοῦ νοὸς αὐτῶν |
in the futility of their minds; |
17a Τοῦτο οὖν λέγω καὶ μαρτύρομαι ἐν κυρίῳ
Bruce指出οὖν這個連接詞的使用恢復了節1-3的信息以及將思想繼續發展直至五20,[4]MacDonald持相同的看法。[5]在節1中,保羅勸讀者行事要與蒙召的恩相稱,而在本節他則勸告他們不要像外邦人,因為這正與他們的被召不配合。tοῦτο這個字表達了他即將要提出一些論據,因此τοῦτο οὖν λέγω應理解為「當恢復我的論述,我說?」。[6]
μαρτύρομαι這個字的使用並非表示保羅以神為誓,Allan指出是保羅鄭重地宣告他的論述是在主裡面,或者是與主有關,而在全書中貫徹這個思想(二21,四1,五8,六1、10、21)。[7]
κυρίῳ不是指神,而是基督。ἐν κυρίῳ強調他的使徒身份,指出他是帶著基督的權柄去書寫;[8]而同時亦暗示了他的教導是從主而來。[9]
17b μηκέτι ὑμᾶς περιπατεῖν, καθὼς καὶ τὰ ἔθνη περιπατεῖ
ἔθνη可以有種族和道德這兩方面的含意,不過按照上文下理,本節宜取後者的解釋較為貼切。因為在保羅眼中,無論是那一個種族的人,只要他願意悔改接受基督為主,都成為主的身體了(二11-13)。而由於保羅要以此分別信主前後生命的改變,所以將ἔθνη看為道德方面的含意較為合宜。
περιπατέω可指到「行走」、「生活」及「個人行為」,[10]常用來指到一個人的生活舉止。而在保羅書信中,這個字更加是指到那些外顯的行為,用以證明群體的名譽。此節使用這個字似乎有意去分別讀者及非讀者之間道德行為的差異。[11]
17c ἐν ματαιότητι τοῦ νοὸς αὐτῶν
保羅鄭重的宣佈叫讀者不要學效那些外邦人的生活模式﹖他們的生活模式到底是怎樣的呢﹖節17c-19就解答了,本片語指出外邦人以虛妄的心行事。
ματαιότης不是一個常用字,它的意思是「沒有價值」或「無用」[12]。在〈傳道書〉中出現了39次,14次在〈詩篇〉、1次在〈箴言〉。它被翻譯成4個希伯來字,43次是lb,h,,意思是「虛空」、「荒謬」、「無意義」及「無價值」等等。而在《新約》又另外出現了3次,分別是彼後二18;羅八20及林前十五17。[13]羅八20提到受造物服在虛空之下,因此它的目標不能達成。而林前十五17保羅指出若基督沒有復活,他們的信就不能達成其目標,因為他們仍活在罪中。至於以弗所的讀者,他們有什麼目標達不成﹖若要知道的話,先要處理νοὸς這個字。
Homer指出νοὸς這個字的基本意思是「理解力」(路廿四45;林前一十四14、15、19;腓四7;帖後二2)、「觀念」或「思考能力」,故可以引申「意念」或「意向」(disposition)(賽四十13;Wis四12;Jdt八14)等意思;或是道德態度(羅十二28;西二18;提前六5;提後三8;多一15)。亦可以是思考得來的結果,例如﹕「決定、意見、想法」(羅十一34,十四5;林前二1)等等。[14]本節宜取「意向」或「道德態度」,[15]《新譯本》的「虛妄的意念」更清楚表達其意思。
保羅在本節力勸讀者不要效法那些外邦人,因為他們以虛妄的意念行事。本來他們有能力明白神的啟示,可惜由於他們的「意念」墮落了,他們不能夠完成這個目標。亦即是說他們虛妄的意向妨礙他們作出正確的道德決定,那些對生命是十分重要。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18a |
ἐσκοτωμένοι τῇ διανοίᾳ ὄντες |
being darkened in their reasoning process, |
18b |
ἀπηλλοτριωμένοι τῆς ζωῆς τοῦ θεοῦ |
being alienated from the life of God, |
18c |
διὰ τὴν ἄγνοιαν τὴν οὖσαν ἐν αὐτοῖς |
because of the ignorance that is in them, |
18d |
διὰ τὴν πώρωσιν τῆς καρδίας αὐτῶν |
due to their hardness of their heart; |
18a ἐσκοτωμένοι[16] τῇ διανοίᾳ ὄντες
他們的理智受到蒙蔽,[17]所以,會隨著自己的心意去行(二3)。
Hendriksen指出ἐσκοτωμένοι是perfect periphrastic,表示這件事是發生在從前,不過影響性仍在。[18]理解能力被罪所影響,是指到靈性上及道德上的盲目(約九40-41)。[19]
διανοίᾳ是一個思考或推理的過程,配合《舊約》中對於心的及心思計算,表達一個深思熟慮的思考過程。[20]所以,將此字翻譯成「理智」較為合適。[21]
Hoehner列舉了ὄντες 3個不同的使用方法﹕1) 將它與ἀπηλλοτριωμένοι連在一起,指理智被蒙蔽是因為遠離了神。2)它同時與 ἐσκοτωμένοι及ἀπηλλοτριωμένοι結連,因為外邦人的理智蒙蔽了及離棄了神的生命,故他們以虛妄的意念行事。 3) 只是與 ἐσκοτωμένοι有關連,詮釋虛妄的意念。[22]第1個方案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節18a及18b之間不對稱,而第2個方案的使用情況並不普遍,最大問題是令到句子中最後一個介系詞片語從屬位置成疑。因此,方案3是比較恰當的用法。亦即是說外邦人之所以用虛妄的意念行事,是因為他們的理智被蒙蔽了。
18b ἀπηλλοτριωμένοι τῆς ζωῆς τοῦ θεοῦ
這片語道出外邦人在神面前的位置,ἀπηλλοτριωμένοι在《新約》只出現了3次(弗二12;西一21);意思是「隔絕」、「疏遠」。ζωή這個字不是指人生經歷,而是相對於死亡生命的存在。外邦人與生命隔絕了,那生命是從神而來的。這裡並非暗示他們曾經享受過那個生命,只是表達他們現在及將來都沒有它。[23]相反地,讀者就可以享受從神而來的生命。
William Hendriksen 指出ζωῆς τοῦ θεου這片語的意思是指神是永恆生命的源頭。[24]誠然保羅在他其他書信中多次提及「永生」(羅二7,五21,六22-23;加六8;提前一16,六12;多一2,三7),但在句子中總有αἰώνιος這個字。而其他描述有關從神而來的生命的經文中(羅五17-18,八6、10;提後一10),只有〈提摩太後書〉中找到一點點線索﹕「?他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故此,不應把此「生命」看為「永恆的生命」,這片語只是說外邦人沒有神的生命,生活在與神隔絕的狀況當中。
18c διὰ τὴν ἄγνοιαν τὴν οὖσαν ἐν αὐτοῖς
這片語提供了外邦人與神的生命隔絕的原因,ἄγνοιαν意思是「無知」、「一個不留神」,[25]在本節所表達的是蓄意的拒絕,特別是針對神的啟示及旨意。[26] MacDonald甚至指出不單單是思想,就連情感上,整個人都是與神對抗。[27]所以,因著他們的「無知」,被隔絕在神的生命以外,這完全是出於他們自身的問題,並非根源自神,也不是什麼外在的因素。
18d διὰ τὴν πώρωσιν τῆς καρδίας αὐτῶν
這個介系詞片語從屬於之前的介系詞片語,全節的意思是「外邦人與神隔絕的生命是因著『無知』,也因為他們的心裡剛硬」。[28]πώρωσιν[29]這個字曾引起過一些討論,[30]不過,最終都是指向「冷淡」、「無情」及「冷酷無情」等。πώρωσιν τῆς καρδίας是表示將自己轉離開神(可三5,六52,八17;約十二40;詩九十五8;賽六10),成為下一節的ἀπηλγηκότες好的引言。[31]
全節的意思是外邦人對神的心冷淡引致他們的「無知」。而他們對神的旨意的「無知」又令到他們被隔絕在神的生命之外。他們的疏離令他們的理智被蒙蔽,被蒙蔽了的理智使他們以虛妄的意念行事。而在節中所用的動詞都是完成式(perfect tense),表示行動雖已結束,但影響力仍然持續。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19a |
οἵτινες ἀπηλγηκότες |
who, having become callous, |
19b |
ἑαυτοὺς παρέδωκαν τῇ ἀσελγείᾳ |
have given themselves over to indecency |
19c |
εἰς ἐργασίαν ἀκαθαρσίας πάσης |
for the practice of every kind of impurity |
19d |
ἐν πλεονεξίᾳ |
with greediness. |
在節19保羅繼續揭示那些外邦人的生活模式,亦都是罪的結果。
19a οἵτινες ἀπηλγηκότες
οἵτινες這個字用以表示某種人屬於某種階層,亦即是「這種人」、「這樣的人」。[32]ἀπηλγηκότες這字很少用,未在《七十士譯本》中出現過,而在《新約》只有這一處。意思是「失去感覺」、「變得麻木」、[33]「變得無情」、「使沮喪」;特別指到是對道德的漠不關心。[34]
19b ἑαυτοὺς παρέδωκαν τῇ ἀσελγείᾳ
ἑαυτοὺς帶出是他們主動地去作一些不合乎道德的事情;παρέδωκαν的意思是「任憑」、「交出」。羅一24、26的內容與本節相似,用了相同的動詞,沒有暗示準許。神才是主詞,是衪將他們交出。人們運用自由意志,將自己交給罪;而神的回應就是將他們交給罪,這樣罪會繼續去轄制他們。[35]
ἀσελγείᾳ包含「放肆、過度的自由、沒有界限的自由」等意思,有關於情慾方面的事。[36]這個字在《新約》出現了10次,4次在保羅書信中,而在〈以弗所書〉只有這一次。它被使用在與性慾方面(可七22;林後十二21;加五19)及酗酒上(羅十三13;彼前四3)。更多的時候,它用來表達一些不受束縛的慾念(彼後二2、7、18;Jude 4)。而最後一種最恰當地應用在本節中,指出那些外邦人不理會神或人,只關注自己的慾望的滿足。
19c εἰς ἐργασίαν ἀκαθαρσίας πάσης
ἀκαθαρσίας是指「不潔、不道德」,[37]可以是一般性的不潔(結廿四11;代下廿九16)、祭祀上(利十五25,十六16,廿二5)、宗教上(拉六21,九11;結卅六25、29)、性方面(利十五25、26,十八19;結卅六17;羅一24;加五19)。而本片語所指的是在道德方面的不潔,意思是若然人格被污染了,那麼生命每一個範疇都被敗壞了。[38]
19d ἐν πλεονεξίᾳ
從字源學來說,πλεονεξία是由|πλέον及ἔχω所組成,意思是「我有多一點」或者是「我想要多一點」。[39]延伸出「垂涎、貪婪」,單為個人利益而行。在本節中,就是表示不顧需要,只想不斷滿足個人慾望。在不同的文學當中,這個字用以表達令人討厭的個性,極端的自私。[40]弗五5及西三5都指出貪婪與拜偶像等同,這裡亦有此暗示,貪婪的心會引發出種種污穢的行為。[41]這片語從屬於之前的介系詞片語,意思是以貪婪達成各種不道德的行徑。[42]
小結
節17-19道出了外邦人墮落的生活模式,其內容與羅一18-32內容十分相似﹕強調人故意存虛妄的心、心地昏昧、扭曲思想,以致與神隔絕,而內心的情慾和私慾則導致人心思不潔,時常犯罪。罪不是問題的起因,而是結果。問題在於人的心思和意志選擇了違背神,故意無知,就放縱自己,在生活上行種種污穢的事。[43]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20 |
ὑμεῖς δὲ οὐχ οὕτως ἐμάθετε τὸν Χριστόν |
But you did not so learn Christ, |
這節與之前的形成強烈對比,因為作者使用了一個反意連接詞δὲ,亦由節17的τὰ ἔθνη(外邦人)變成ὑμεῖς(你們)。
Salmond 指出使用ἐμάθετε配以人作為直接受格是十分獨特的,在《新約》中,以人作為直接受格是有關於傳揚基督(林前一23;林後一19;加一16;腓一15)、認識基督(腓三10)及接受基督耶穌為救主(西二6)。[44]而此節所指的是學效基督,在《新約》中,μανθάνω用以學習一些事情(太九3;徒廿三27;林前十四35;腓四11;啟十四3)、教義(羅十六17)、經驗(可十三28;提前二11;來五8)等等;卻找到學習一個人的經文。但此節卻是提及去學習基督,這個學習不單單是在技巧的層面上,而是對衪全人的認識。[45]一個新生活的樣式不單單是關注律例、誡條的學習,而是學習那位活著的基督,重整自己的生命,過一個道德的生活,以致得衪的喜悅。[46]這一個主題會在以下的章節繼續探討。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21a |
εἴ γε αὐτὸν ἠκούσατε |
inasmuch as you have heard him, |
21b |
καὶ ἐν αὐτῷ ἐδιδάχθητε |
and were taught in him, |
21c |
καθώς ἐστιν ἀλήθεια ἐν τῷ Ἰησοῦ |
just as the truth is in Jesus. |
21a εἴ γε αὐτὸν ἠκούσατε
εἴ γε暗示一個很有信心的假設,以弗所讀者曾經聽過基督及受過衪的教導,所以保羅可以義正詞嚴地勸誡他們不要生活像外邦人。[47]基督的代名詞αὐτὸν屬於直接受格(accusative),意思是聽過有關他的事。若果是所有格(genitive)的話,就是聽過他的說話。透過保羅、傳道者及教師,他們聽聞基督的事(二20,三5,四11)。
21b καὶ ἐν αὐτῷ ἐδιδάχθητε
基督不單是被學習的對象,衪更是學習的內容。透過導師、傳道者的教導,讀者好像聽到基督的聲音,學到正確的道德標準。[48] 然而,學習基督不單單是在信主那一刻,乃是透過不斷的學習而累積對衪的認識。節20 的ἐμάθετε、節21的 ἠκούσατε及 ἐδιδάχθητε, 3個動詞都是過去不定式時態(aorist tense),節21進一步解釋節20的學習;而Barth指出這些詞語的使用是要引發他們在學校的記憶。[49]他們學了作為一個讀者需要徹底的改變,經歷「改變」及「再造」,故要棄絕從前的自己,已墮落的人格。[50]
21c καθώς ἐστιν ἀλήθεια ἐν τῷ Ἰησου
καθώς是用以證明之前的子句及表示一個對比,與節20的οὐχ οὕτως成強烈對比。指出他的讀者並不如節17-19那些外邦人一樣,他們是在優良的傳統下受教導,就是有基督的真理。
ἀλήθεια這個字在這裡被理解為真實的,與下一節的ἀπάτης(虛假、迷惑)成對比。由於它沒有冠詞(anarthous),在抽象名詞當中是很普遍的,例如﹕BDF指出保羅在應用「罪」及「恩典」就常省略了冠詞。不過,保羅在二5、8卻交替的應用有冠詞及沒有冠詞的χάρις。所以,可以將ἀλήθεια當作謂語(predicate),而耶穌作為主語,[51]可以翻譯成「正如真理是在耶穌裡面」(he/there is truth in Jesus),[52]耶穌是真理的體現;衪體現和涵蓋了真理,只要尋找耶穌,就尋見真理;尋找真理,亦會尋見耶穌。[53]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保羅在此單獨採用「耶穌」這個名字,這情況十分少。Lincoln認為這只是藝術風格上的差異,不能確定有什麼神學上的重要性;[54]Best卻指出若是這樣,一個代名詞就已經足夠了。[55]Schlier認為這是為了回應諾斯底派將救主基督及歷史上的耶穌分割;不過在Barth的討論中發現有關的爭辯似乎遠超過保羅的時代。[56]保羅在節20使用「基督」,而在本節使用「耶穌」,他可能在此節真是有意特別針對世上的耶穌及衪的一生、受死和復活(羅八11;林前十二3;林後四5、10-11,十一14;加六17;帖前一10,四14),[57]因為衪成為別人的學習對象就相對於基督的身份更具體了。但是,在整體上而言,正如Hoehner所述,基督的信實及耶穌的歷史在保羅的觀念中是不能分開的。[58]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22a |
ἀποθέσθαι ὑμᾶς |
that you have laid aside, |
22b |
κατὰ τὴν προτέραν ἀναστροφὴν τὸν παλαιὸν ἄνθρωπον |
the old person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lifestyle |
22c |
τὸν φθειρόμενον κατὰ τὰς ἐπιθυμίας τῆς ἀπάτης |
who is being corrupted in accord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sires coming from deceit, |
信徒的生活應該如何﹖節20-21剛說完這個指示的性質,現在就是它的內容(節22-24)。由於外邦人的核心問題在於νοῦς(意念)被扭曲,故它的更新就是解決問題的癥結所在。保羅用了3個意象來達致對比的效果﹕脫去舊人、心志教育、穿上新人。保羅在這裡的期望,是讀者能紀念從前的光景與現今的區別(二11)。[59]
22a ἀποθέσθαι ὑμᾶς
節22-24共有3個,本節的ἀποθέσθα、節23的 ἀνανεοῦσθαι及節24的ἐνδύσασθαι,他們的用法是值得討論。一般來說,有以下4個可能的用法﹕[60]
1. 作為一個普通的命令語句(imperative)。這樣的例子在新約也不少,例如羅十二15;腓三16,作為命令,如《和合本》的翻譯﹕「學了他的真理,就要?」及RSV ?/span>Put off your old nature?。不定詞將不定詞當作祈使法使用在聖經中是罕見,在《新約》中BDF認為只有3個案例﹕羅十二15(2個)及腓三16。[61]
Stott卻認為不妥,因為這裡與西三9-10的內容平行,「不要彼此說謊」這道命令,是基於舊人已經脫去的事實。〈以弗所書〉這段經文的原意也可能是一樣,藉此鼓勵他們實踐緊接的道德教訓。此外,在這一章中,節25之前是沒有祈使語氣,而在節25-32就有11個。如果這是一個命令的話,節25的命令就顯得累贅了。而διὸ這個字告訴我們這節所說的是根據節22的ἀποθέσθαι這個比喻,假設舊人已經被脫去了。所以,保羅是提醒讀者要棄絕惱恨、忿怒等污穢的行為,因為他們已經脫去舊人,穿上新的了(西三8-10)。[62]最後,由於22節所包含的不是簡單的不定詞,而是一個不定詞加上直接受格(accusative),所以這個可能性不大。
2. 作為附加之說明,不定詞加上直接受格,目的是說明和補充所教導的。NIV採納了這個解釋,於是在節22開始便加插了「You were taught?/span>」這幾個字,以促成它們之間的連接。
3. 作為目的,直接受格及不定詞可作為最後一個子句的其中一部份,指出其「目的」及依附ἐδιδάχθητε(節21)這個字;讀者被教導要去「脫去舊的」而「穿上新的」。
4. 作為結果,目的格及不定詞形成一個連續子句(consecutive clause)或結果子句(result clause)的一部份。讀者被教導他們已有的結果,就是脫去舊人、被更新及穿上新的。[63]
正如Lincoln所言第2至4的方案都有可能,關鍵在於這些改換行動已經成就,還是有待實踐。事實上,保羅經常把事實的陳述與道德的勸戒結合在一起,很可能連他自己都沒有清楚定明這不定詞的用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他要求讀者採取一個全新的生活模式,而節22-24強調讀者聽過的教導,言下之意是要他們將各種教導付諸實行。
22b κατὰ τὴν προτέραν ἀναστροφὴν τὸν παλαιὸν ἄνθρωπον
κατὰ加上直接受格是用來表達一個標準(節22c),NAU的“in
accordance?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
ZH-TW'>及YLT的“according to?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ZH-TW'>都表達了這意思。[64] ἀναστροφὴν這個字的含意很豐富,有「推翻、倒轉」的意思,亦可以指到「住處」及「寄居在一個地方」,還有「行為、品德」等概念。[65]在本節中,取生活模式、行為及品德等較為合宜。
這個介系詞片語用以定義παλαιὸν ἄνθρωπον(舊人),因為緊接的分詞是受詞,本節的第下一個介系詞片語會解釋它。這個舊人與節24的新人形成強烈對比。[66]「舊人」在羅六6及西三9是指到轉化前沒有更新的人。
22c τὸν φθειρόμενον κατὰ τὰς ἐπιθυμίας τῆς ἀπάτης
這個介系詞片語進一步描述「舊人」的狀況, φθειρόμενον這個字的意思是「摧毀、敗壞」,或是「被毀壞、毀滅」。[67]在道德的層面,表示「毀壞」(林前一三17;彼後二12)或「毀滅、墮落」(林前十五33;林後七2;啟十九2)。而在本節中,「墮落」(corrupt)這個意思較為合宜,[68]
ἐπιθυμίας是一個慾望,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而在本節中,它顯然表達一個負面的意思,因為ἀπάτης這個名詞是屬所有格,它的意思是「欺騙、詭計、誘惑人的」。[69]在《新約》,那些欺騙或引誘可以從財富(太十三22;可四19)、歡愉(彼後二13)、罪(來三13)或哲理(西二8)而來。它可以當作是形容詞來指出那些慾望是容易使人受騙;但用作解釋這些壞的慾望是來自或根源自誘惑 (genitive of source)。[70]換言之,舊人常被那些壞的慾望誘惑欺騙,弄至墮落,這個是誘惑是有望可以達致完美的人生。而作為信徒,應該與舊我劃清界線。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23 |
ἀνανεοῦσθαι δὲ τῷ πνεύματι τοῦ νοὸς ὑμῶν |
and to be renewed in the spirit of your mind, |
ἀνανεοῦσθαι這個不定詞是以現在時態出現,表示這個內在的更新是持續不斷(與節22的「脫去」及節24的「穿上」成對比),每天都需要經歷的。把握這個更新的機會,就會有一個全新的生命。[71]好像上一節,這個字是與節21的ἐδιδάχθητε有關連,它的意思是「更新」(renew)。在《新約》中只有這個例子,意思相同,被動時態表示信徒是更新這個行動的接受者。
πνεύματι「心態、靈、心靈」,可以指人的心靈、聖靈、或二者兼備。將此字解釋為聖靈(多三5)的學者,認為保羅是意圖勸勉信徒要讓聖靈引導自己的心。[72]不過,聖靈從來沒有被描繪為“Spirit
of your mind?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
ZH-TW'>,只有“Spirit of holiness?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ZH-TW'>(羅一4)、“Spirit
of God?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ZH-TW'>(羅八9)及“Spirit
of adoption?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
ZH-TW'>(羅八15)。至於同是人的心靈及聖靈這個看法,在文法上就較難處理。[73]所以,採用「人的心靈」比較合宜,事實上作者在此的關注顯然都是此。[74]
章節 |
原文 |
自譯 |
24a |
καὶ ἐνδύσασθαι τὸν καινὸν ἄνθρωπον |
and (that you) have put on the new person |
24b |
τὸν κατὰ θεὸν κτισθέντα |
which was created after the likeness of God |
24c |
ἐν δικαιοσύνῃ καὶ ὁσιότητι τῆς ἀληθείας |
in righteousness and holiness of the truth. |
舊我被肉體的私慾迷惑,不斷墮落、敗壞,解決的方法是要不斷更新自己的心靈,並成為新造的人。本節就是描述這個「新人」的特性?
24a καὶ ἐνδύσασθαι τὸν καινὸν ἄνθρωπον
節22的「脫去」及本節的「穿上」都是中動語態(middle voice),表示主詞獲得自己在行為中帶來的益處。而節23的「改換一新」卻是被動語態,表示是那個行動的接受者。ἐνδύσασθαι意思是穿上衣服,在這節直譯「為自己穿上?」。
「新人」這表達的手法,令人聯想起創一26-27,即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在伊甸園因犯罪而被損毀的形像,在基督裡得以被再造。而這個新人被視為已經成就的一項作為。[75]另一方面,卻有學者指出在二15這新人是教會,由已信主的猶太人及外邦人所組成的群體,Roels認為這節都是一樣。[76]
這衍生一個問題﹕這裡的「新人」及節22的「舊人」是指到信主前後的個人﹖抑或是群體性的兩種生活方式﹖保羅在這裡的意思似乎應該包含這兩方面﹕[77]二15指出那個新人被造的目的是要成就和睦,又把全人類視為不是在亞當裡就是在基督裡的觀念(羅五12-21;林前十五20-22、45-49),似乎都是暗示一種群體性的思想。而節23及西二11的描述就似乎是個人化那方面。[78]至於本節,就較偏重個人性,因為在節7保羅說神將恩典賜給「各人」,而節11說衪所賜的各有不同,強調個別的獨特性。[79]總之,保羅在這裡的重點是在於身分上的轉變,不過,群體的成長都有賴於個別的成長,而在本書中,兩者都同樣重要。
節22-24在內容上與西三9-11;羅六3、6;林前十二13;加三26-28極為相似,故有學者認為這幾節是衍生自一個洗禮儀式,或至少是保羅的洗禮神學。〈加拉太書〉是當中最全面表達這套洗禮神學。它及〈羅馬書〉論及披戴基督,亦等同於受洗歸入基督。至於〈以弗所書〉及〈歌羅西書〉則說要穿上新人,兩者之間明顯表達了「新人」就是基督本身。[80]總之,以上經文充滿舊人及新人兩者的描繪,不過只有羅六6提及舊我會與基督一同被釘於十字架。雖然這兩個意象背後是關乎洗禮,但我們卻不能把更換衣服的觀念視為在洗禮儀式中必須奉行的動作,因為在第2世紀之前沒有證據顯示這種做法。[81]
24b τὸν κατὰ θεὸν κτισθέντα
κτισθέντα這個動詞在二10、15,表達神的創造包括身體上及靈性上兩個範疇;而本節就單是拍靈性上。從文字中反映出一個觀點,就是穿上新人這個行動的達成是在乎神恩典的帶動及個人的責任。[82]這個新人已被神所造及在轉變的過程中「穿上」了。[83]
在翻譯κατὰ θεὸν這個介系詞片語上面對一些困難,它是用來定義創造的準則,這個準則是與神相符的。那到底與神的什麼一致呢﹖從內容來看,因為與西三10平行,那裡提及新人在知識上更新,正如造衪主的形像;節25-五2證實這個推論。[84]因此,《和合本》將之譯成「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而《呂振中譯本》及《新譯本》都有相近的翻譯。
24c ἐν δικαιοσύνῃ καὶ ὁσιότητι τῆς ἀληθείας
δικαιοσύνη(仁義)可以是神的屬性(申卅二4,卅三21;王上八32;代下六23;啟十六5)、個人的義(申九4-6;王上三6)或行義(利十九15;撒上廿六23;撒下八15;賽五十六1)。在保羅的書信中總出現了58次,在本書中則有3次(四24,五9,六14),是一個新人公義的行為表現(五9,六14)。
而ὁσιότητι(聖潔)在新約中只在這裡及路一75出現,基本上是指對神的崇敬、委身及虔誠。[85]
Schlier及Schnackenburg指出兩個名詞的分別,仁義是站在人性的角度作出正確的事,而聖潔則是在神裡面是正確的。[86]Lincoln及斯諾德格拉斯都認為沒有必要將之那麼仔細區分,這兩個名詞意思近似,同時都有道德及宗教方面的含意,故我們大可以如Abbott一樣,將他們歸納在一起,看成是人類德行的概括說明。
ἀληθείας是終極神聖的實體,已在福音及使徒傳統中顯明出來(一13,四21、24、25,五9,六14),與節22的ἀπάτης成對比。而在昆蘭的文學中,亦發現「真理」常與「欺瞞、謬誤」成對比(1QS 5.10; 1QH 1.26, 27, 30)。
由於這段經文的上下文多次強調誠實(節15、21、25),與說謊和迷惑(節14、22、25)的對立。所以,將τῆς視為來源屬格可能性較大。[87]亦即是說,仁義及聖潔是源自真理,真理則在耶穌身上尋找到。[88]所以,可以從他是否擁有仁義及聖潔來判斷他是否一個新造的人,因為新我是在仁義及聖潔中被造,根源自真理。與舊人不同,他的慾念及生活模式是根源自各種誘惑,被慾望、不受控的情感所充斥。[89]
小結
信徒已經穿上新人,這是當他信主那時發生的。不過,由於老我常被一些慾念所誘惑,我們的心靈要常常經歷更新。我們既是照著神的形像所造成的,理應有衪的仁義及聖潔,仁義及聖潔是根源自真理;真理就在基督裡面。所以,我們應以衪為學習的對象。
上文﹕四1-16
因為身體合一,以及在基督裡的作為(四1-16),保羅才會進一步勸勉讀者要過與蒙召的恩相稱的生活。Theodoret指出οὖν這個連接詞的使用強調了恢復在四1-3的信息,[90]節1同樣使用了οὖν。MacDonald同樣指出οὖν與之前的篇幅結連在一起,而他認為是重覆節1-16的信息。[91]而節15-16有關身體合一性的描述,可以看出怎樣從外邦人當中分別出來。[92]
下文﹕四25-32
信徒如何由一個自我的生命,沒有任何位置給神,進到去一個誠實及榮耀生命,得神的喜悅﹖有仁義及聖潔的新人會有什麼表現﹖這兩段經文在內容上十分相近,就連用詞也一樣,例如﹕四22、25的ἀποτίθημι及四17、28的μηκέτι。四17-24只是概略的討論及描述,節25-32就將這個新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有的表現,確實地表達出來。正因為我們經歷了一個新的創造,結果有一個新的意念,這意念常被更新,所以謊言、生氣及偷竊等舊我的行為就要徹底棄絕了。
〈以弗所書〉與保羅書信一貫作風一樣,可以將其內容分成兩大部份﹕教義或神學(第1-3章)及責任或道德規範(第4-6章)。第2部份又分成6個小段落(四1-17,四17-32,五1-6,五7-14,五15-六9,六10-20),首5段都是以περιπατέω及一個連接詞οὖν組成(四1、17,五1、7、15);[93]四17-24就是其中一小段。而περιπατέω這主題在本書前半部份都有出現,不過明顯集中在書卷後半部份。
二12-19描述外邦人的境況,與神隔絕,可以說是與本小段在內容上互補。此外,屬靈上的重新這個主題一直延續至六9,這樣的重新是需要持續不斷,而且是透過聖靈的工作(四30,五18),有一個光明的生活(五7-14)。[94]「新人」與「舊人」在生活各方面的表現都有所不同,四25-六20都是對四17-24的詮釋。
保羅勸勉信徒不要行事像外邦人,由於他們的理智被蒙蔽及與神的生命隔絕,故以虛妄的意念行事。結果,他們失去了所有道德上的敏感度及因「無知」將自己交給不潔(節17-19),活脫是一個舊我的生活模式。信徒接著被教導他們既已脫去舊人,穿上新的,就需要在心靈上不斷更新,以基督為學習對象,因為衪就是真理的體現。這個新的個體,是擁有從真理而來的仁義及聖潔(節20-24)。最重的是這個新人不單是個人化層面,因為個人的成長必然有助群體的成長。
Abbott, T. K. The Epistles to the Ephesians and to the Colossians, ICC . Edinburgh: T. & T. Clark, 1897.
Barth, Markus. Ephesians V.1: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on Chapters 1-3, The Anchor Bible. New York: Doubleday, 1974.
Best, Ernest.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Ephesians, 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 on the Holy Scriptures of the Old and New Testaments. Edinburgh: T&T Clark, 1998.
Bruce, Frederick Fyvie.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84.
Hendriksen, William.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phesians.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7.
Hoehner, Harold W. Ephesians: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 Baker Academic, 2002.
Lincoln, Andrew T. Ephesians, Word Biblical Commentay 42. Dallas: Word, 1990.
MacDonald, Margaret Y. Sacra Pagina: Colossians, Ephesians. Collegeville, Minnesota: The Liturgical Press, 2000.
Stott, John R. W. The Message of Ephesians: God’s New Society.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79.
Wallace, Daniel B.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An Exegetical Syntax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斯諾德格拉斯。《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以弗所書》。香港﹕國際華人聖經協會,2003。
BibleWorks 5. BibleWorks LLC, 2001. CD-ROM.
中英聖經速引2001。新加坡聖經神學院,2001。CD-ROM。
[1] 斯諾德格拉斯,《國際釋經應用系列﹕以弗所書》(香港﹕國際華人聖經協會,2003),頁97。
[2] 斯諾德格拉斯,頁246。
[3] Harold W. Hoehner, Ephesians: An Exegetical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Michigan, 2002), 581.
[4] Frederick Fyvie Bruce, The Epistles to the Colossians, to Philemon, and to the Ephesians (Grand Rapids, Michigan: William B. Eerdmans, 1984), 354.
[5] 他指出οὖν與之前的篇幅結連在一起,重覆了四1-16的信息。Margaret Y. MacDonald, Sacra Pagina: Colossians, Ephesians (Collegeville, Minnesota: The Liturgical Press, 2000), 301.
[6] Hoehner, 582.
[7] 引自Hoehner, 582.
[8] John R. W. Stott, The Message of Ephesians: God’s New Society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 1979), 174. William Hendriksen,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Ephesians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1967), 209.
[9] 斯諾德格拉斯,頁246。
[10] Bible Works 5.
[11] MacDonald, 302.
[12] Bible Works 5.
[13] Hoehner, 582.
[14] Hoehner, 583-4.
[15] Behm, ?span style='font-size:10.0pt;font-family:Bwgrki'>noo,j,?TDNT 4 (1967): 951-960.
[16]
Hoehner選用了ἐσκοτισμένοι,棄用較古典的ἐσκοτωμένοι,理由是此字有較好的地理上分佈及在西方及拜占庭的抄本中有優良的譜系關係。不過,由於兩個字的意思相近及在詞法的運用上都是相同,故此選用那個字不是問題。Hoehner, 584.
[17] 《思高譯本》。
[18]
Hendriksen, 210.
[19]
Hendriksen, 210.
[20] Hoehner,
585.
[21]《思高譯本》。
[22] 第3個看法是最多學者認同,包括Meyer, Abbott及Salmond等,而NA27及USB4更在ὄντες後面加上逗號以茲識辨。
[23] Hoehner, 586.
[24] Hendriksen, 210.
[25] Bible Works 5.
[26] Hendriksen, 210.
[27] MacDonald, 302.
[28] Hoehner, 587.
[29] 原文字根是用以形容大理石,以及沒有感覺的皮膚或骨頭。斯諾德格拉斯,頁248。
[30]
Robinson指出這個字應該翻譯成“blindness?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ZH-TW'>,因為πώρωσις(hardness)常與另一個字πήρωσις(blindness)混淆。不過,從經文的意思及其他相關經文都沒有充分理由支持Robinson這個見解。再加上Dodd指出在《新約》中,就算是比喻,這個字從來沒有與眼睛有關連。故此,Robinson的論點不成立。引自Hoehner, 588.
[31]
MacDonald, 302.
[32] Hoehner,
589.
[33] Bible
Works 5.
[34] Hoehner,
589.
[35] Hoehner,
590.
[36] 引自Hoehner, 590.
[37] Bible
Works 5.
[38] Hoehner,
591. MacDonald, 303.
[39] Gerhard
Delling, ?/span>πλεονέκτης, πλεονεκτέω, πλεονεξία,?/span> TDNT 6 (1968): 266-74.
[40] 引自Hoehner, 592. 斯諾德格拉斯,頁248。
[41] 斯諾德格拉斯,頁248。
[42] Hoehner, 592.
[43] 斯諾德格拉斯,頁247。
[44] 引自Hoehner, 593.
[45] Hoehner, 594.
[46] Karl Heinrich Rengstorf, ?span style='font-size:10.0pt;font-family:Gentium'>μανθάνω,?TDNT 4 (1967): 410. Stott, 179.
[47] Lincoln, 280. Hoehner, 594.
[48] Stott, 179.
[49] 引自Stott, 179.
[50] Stott, 181.
[51] Wallace都有此見解,引自Hoehner, 597. Lincoln, 281.
[52] 參《呂振中譯本》。
[53] 斯諾德格拉斯,頁249。
[54] Lincoln, 281.
[55] 引自Hoehner, 597.
[56] 引自Hoehner, 596.
[57] 斯諾德格拉斯,頁249。
[58] Hoehner, 596-7.
[59] 斯諾德格拉斯,頁248-9。
[60] Andrew T. Lincoln.: Ephesians. WBC. (Dallas: Word, 1990), 283-4. 斯諾德格拉斯,頁250。 Hoehner, 599-602.
[61]
Boyer在那些絕對不定詞(absolute
infinitives)中找到很多疑似例子,弗四22-24是其中一個。不過,Wallace卻指出將之當作間接對話(indirect discourse)使用較為合適。Daniel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Michigan: Zondervan Publising House, 1996), 608.
[62] Stott,
181.
[63] 有關脫去舊人,穿上新人這個意象進一步的詮釋,請參考節24。
[64] Hoehner, 604.
[65] 引自Hoehner, 604.
[66] 請參考本文的3.1部分。
[67] Bible Works 5.
[68] Gunther Harder, ?span style='font-size:10.0pt;font-family:Gentium'>φθείρω κτλ,?TDNT 9 (1974):103.
[69] 引自Hoehner, 606.
[70] Lincoln, 286. Hoehner, 606.
[71] Stott, 180.
[72] 斯諾德格拉斯,頁253。
[73] Hoehner指出這個字可歸為工具格(instrumental),則翻譯成“by the spirit?span lang=ZH-TW style='font-family:PMingLiU;mso-fareast-language: ZH-TW'>,在這樣的情況下,接著的那個所有格便很難歸類了。Hoehner, 608.
[74] Lincoln, 287.
[75] 請參考3.3.6 (22a)的討論。
[76] Hoehner, 610.
[77] Lincoln, 287.
[78] 斯諾德格拉斯,頁251-2。
[79] Hoehner, 610.
[80] 斯諾德格拉斯,頁251。Lincoln, 284.
[81] Lincoln, 285.
[82] Lincoln, 288.
[83] Hoehner, 611.
[84] Hoehner, 611.
[85] Hoehner, 612.
[86] 引自Lincoln, 288. 斯諾德格拉斯,頁253。
[87] 斯諾德格拉斯,頁253。
[88] Lincoln, 288.
[89] Stott, 181.
[90] 引自Hoehner, 582.
[91] MacDonald, 301.
[92] MacDonald, 301.
[93] Hoehner, 61-2.
[94] Hendriksen,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