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研習問題
以下的研習問題,是供同學閱讀馬可福音時作為輔助之用。
第一課﹕福音的起頭 (可 1:1-15)
- 可 1:1 中如何稱呼耶穌?
- 馬可引用以賽亞的預言有甚麼用意 (1:2-3)﹖ 所引經文出自何處﹖
- 福音在何時/何處開始﹖
- 施洗約翰事奉有何目的 (1:4-8)?
- 列舉耶穌受洗時和受洗後所發生事件之意義 (1:9-11).
- 為何馬可省略了耶穌受試探的詳情 (1:12-13)?
- 耶穌在何時開始公開事奉 (1:14-15)? 為甚麼?
- 耶穌所傳信息的中心是甚麼 (1:15)?
第二課﹕"我們到別處去" - 耶穌事奉之範圍 (可 l:16-45)
- 耶穌對第一批門徒的命令是甚麼 (1:16-20)?
- 甚麼是“有權柄的教導”(1:21-28)?
- 耶穌無可否認地具有醫病趕鬼之能﹒我們作為跟從耶穌的人﹐是否應同樣追求這些能力﹖為甚麼﹖
- 為何彼得及門徒要出來尋找耶穌 (1:36-37)?
- 耶穌的回答如何反映他的使命 (1:38)?
- 耶穌的回答如何映嚮我們的門徒觀?
- 耶穌醫治患痳瘋的人有甚麼意義 (1:40-44)?
- 馬可希望讀者怎樣理解這個醫治的神蹟 (1:45; cf. 1:12-13)?
第三課﹕"新皮袋" - 耶穌事奉的性質 (可 2:1-3:6)
- 留意這段中的各部份之間的關係:
- 2:1-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3-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8-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3-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試比較 2:1-12 和 3:1-6 之中的醫治神蹟. 有何共通之主題﹖
- 試比較 2:1-12 中之醫治與 2:13-17 中對利未的呼召. 有何共通之主題﹖
- 試比較 2:13-17 中對利未的呼召與門徒在田中掐麥穗之事件 (2:23-28). 有何共通之主題﹖
- 試比較 2:23-28 門徒在田中掐麥穗之事件與 3:1-6 中之醫治神蹟. 有何共通之主題﹖
- 耶穌在 2:18-22 中之講論如何與上下文關聯?
- 為何耶穌不命令他的門徒禁食? 是否有應該禁食的時候? 為甚麼?
- 從 2:l-3:6 整段來看﹐甚麼是“舊”﹖甚麼是“新”﹖
第四課﹕"你們仍是不明白麼﹖" - 認識耶穌的使命 (可 6:1-8:21)
- 留意觀察這大段中之各事件:
- 6: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7-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14-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30-3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32-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45-5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53-5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l-2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24-3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31-3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1-1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11-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14-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為何在 6:14-29 記載施洗約翰被殺之事蹟? 這事在何時發生?
- 人對耶穌﹐施洗約翰﹐及門徒的事奉有何回應?
- 耶穌在施行餵飽五千人和四千人後﹐為甚麼吩咐門徒收拾零碎? 馬可為何記載這事?
- 他在下文有沒有題及這事? 耶穌醫治敘利非利基婦人的事件如何與上下文關聯?
- 剩餘的零碎有沒有特殊意義?
- 甚麼是法利賽人的酵? 甚麼是希律的酵?
- 按以上之討論, 耶穌要門徒明白的是甚麼 (8:21)?
第五課﹕"若有人要跟從我" - 作門徒的挑戰 (可 8:22-1O:52)
- 留意這段的頭尾兩事件. 頭一件醫治有何特點 (8:22-26)? 這與下文 (8:27-10:45) 有何關係.
- 留意彼得給耶穌的回答, 並與馬太十六章中所記比較. 為何馬可略去耶穌對彼得的稱讚及應許?
- 認識耶穌身份與作門徒有甚麼關係 (8:27-29; 34-38)?
- 留意耶穌在這段中重覆地預言他會死在耶路撒冷 (8:31-33; 9:31; 10:32-34). 這與作門徒有何關係?
- 試將各事件與作門徒之主題聯系:
- 登山變像 (9:1-13)
- 門徒趕鬼失敗 (9:14-29)
- 爭論誰為大 (9:33-37)
- 不跟從我們的驅魔者 (9:38-41)
- 道德倫理之教導 (9:42-10:12)
- 天國福氣之教導 (10:13-31)
- 權柄之問題 (10:35-44)
- 根據以上觀察, 跟隨主的意義是甚麼?
第六課﹕"基督是誰的兒子" - 耶穌的權柄 (可 11-12)
由第十一章開始, 故事的氣份有顯著的轉變. 在第八至十章, 門徒存著畏懼跟隨耶穌, 他們未能接受耶穌要上耶路撒冷, 被賣受害.
但在第十一章,
耶穌在歡呼的群眾包圍之下進入耶路撒冷. 人們要解答的問題, 是耶穌真正的身份, 他是另一位假冒的彌賽亞, 還是真的神的兒子呢?
這問題直至耶穌的死, 在百夫長口中才得到答案.
我們在這一課之中將會集中注意在第一個段落 (可 11:1-25) 之中, 並探討這段在整個福音書中的角色.
- 預備驢駒 (11:1-7) - 馬可在這裡的重點是耶穌的權威, 而不是像馬太那樣, 著眼舊約的應驗 (撒迦利亞書 9:9).
這與馬可的目的有何關係?
- 群眾的回應 (11:8-10) - 他們著重 "我祖大衛之國" 的來臨. 他們的盼望是否正確?
- 跟著的段落以相間的結構安排, 中心在聖殿與無花果樹之間交替, 將兩者結合起來.
- A. 耶穌視察聖殿 (11:11)
- B. 耶穌咒詛無花果樹 (11:12-14)
- A'. 耶穌潔淨聖殿 (11:15-19)
- B'. 枯乾的無花果樹及對門徒之教導 (11:20-25)
- 既然那不是收無花果的季節, 那麼耶穌對它的咒詛是否公平? 為甚麼?
- 無花果樹與聖殿有何關係?
- 留意這段中對禱告的重視, 無論是在潔淨聖殿與關乎無花果樹的教導. 為這有何意義? 禱告與這段有甚麼關係?
- 這段與關乎 "大衛的兒子" 問題的討論 (12:35-37) 有何關係? 那段的重點是甚麼?
- 這段之中反映猶太人有甚麼問題?
第七課﹕"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 門徒的盼望 (可 13:1-37)
馬可十三章 (連同馬太廿四至廿五章)
是耶穌在橄欖山上之預言﹐論末世將要成就的事﹐因此傳統對這章的解釋多著重這末世預言。但我們必須先從各福音書的上下文之中﹐看作者如何使用這末世的預言
來表達他的信息。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觀察﹕
- 留意馬可在上一章完結時敘述了窮寡婦投兩個小錢進聖殿的銀庫之中 (12:41-44)﹐然後跟描述門徒對聖殿的欣賞 (13:1).
耶穌的教導與他們的態度有何分別﹖
- 耶穌的教導是回應著門徒直接的問題 (v.4)。這問題的焦點是甚麼﹖聖殿被毀與神國的來臨有何關係﹖(cf. Zech. 14)
- 留意耶穌在信息中不斷強「儆醒」。這字在全卷馬可福音中出現七次﹐四次在十三章之中。觀察耶穌要門徒在甚麼事上儆醒﹕
12:38
13:5
13:9
13:23
13:33-37
- 留意在 13:37 中﹐耶穌更特別將這提醒擴展至當時的門徒以外。因此我們對這章的解釋﹐必須要可以應用到使徒時代之後的教會之中。
第八課﹕"你們拿著吃, 這是我的身體" - 福音的信息 (可 14:1-26)
馬可從第十四章開始敘述耶穌受難的事。十四1-26記載耶穌在未被捕之前對門徒的最後預備。這段可分為兩部份:
出賣耶穌之計劃與耶穌在伯大尼被膏 (十四1-11)
- 耶路撒冷的領袖在何時開始計劃殺害耶穌?他們的計劃進行如何?
- 門徒對那將香膏澆在耶穌頭上的婦人有何反應?
- 耶穌如何解釋這婦人的行動?
- 為何要在傳福音時述說這事?我們有沒有真的跟從耶穌在這裡的吩咐?為什麼?
- 為什麼猶大會作出他所要作的行動?
逾越節晚餐與設立主餐 (十四12-26)
- 耶穌要秘密地與門徒共進逾越節的晚餐 (14:12-16).
耶穌這樣做, 可能是要避免在節期之前被捕.
- 耶穌預告他將要被十二使徒之一出賣 (14:17-21).
這事表明神的主權與人的責任之間的關係: 一方面,「人子必要去世, 正如經上指著他所寫的」, 指出這是神的計劃.
但另一方面,「賣人子的人有禍了」, 那人必因他的行動受審判.
- 耶穌設立聖餐 (14:22-26).
- 餅和杯所代表的是甚麼?
- 何為「立約的血」?所指的是甚麼約?
- 我們現在應如何守主餐?
第九課﹕"你們全都跌倒" - 門徒的失敗 (可 14:27-52, 66-72; 16:1-8)
門徒的失敗是馬可重要的主題之一, 在十四章之中, 我們看到門徒不能跟從耶穌到底. 甚至在耶穌復活之後,
他們仍舊未能放膽宣講耶穌復活的福音.
讓我們先重溫在馬可福音中耶穌如何訓練及預備門徒:
- 耶穌呼召他們 (1:16-20).
- 耶穌要他們與他同在 (3:13-19).
- 耶穌向他們啟示天國的奧秘 (4:11).
- 耶穌給他們實習傳道的訓練 (6:7-13).
- 耶穌讓他們見證他超越性的恩典 (8:14-21).
- 耶穌重覆地向他們預告他的受害與復活 (8:22-10:52).
- 耶穌清楚地警告他們要儆醒 (chapter 14).
- 門徒自己也清楚地表達願意跟從耶穌到底 (14:31)
- 門徒失敗之預告 (14:27-31)
- 預告與應許 (14:27-28)
– 留意耶穌引用撒迦利亞書13:7, 指出門徒的失敗是他自己受害的自然結果. 但耶穌給他們一個將來的盼望,
要他們重回加利利, 他們傳道事奉的地方.
- 彼得 (作為門徒之代表)
堅稱他們不會離棄耶穌. 但耶穌指出他將在當晚趺倒 (14:29-31). 彼得所表現的問題是甚麼?
- 門徒不能與耶穌一同儆醒 (14:32-42)
- 耶穌被捉拿時門徒四散 (14:43-52)
- 彼得三次不認主 (14:66-72)
- 彼得在誰之前不認主?
- 我們可以在這些門徒的失敗學習些甚麼?
第十課﹕"耶穌, 神的兒子"
我們如何認識耶穌的身份?(可 14:53-65; 15:1-39)
馬可記載耶穌受審與釘死的事件主題很明顯地著重耶穌的身份: 他是神的兒子, 以色列之王. 從以下大綱可以看到這主題的發展:
- 在大祭司該亞發前受審 (14:53-65)
耶穌在整個審訊之中都不作任何回應, 直至到最後宣告他是基督, 並將要帶著權能地再來. 基於這個宣告, 猶太人就定了他的罪.
- 在彼拉多前受審 (15:1-15).
- 雖然彼拉多願意釋放耶穌, 並且認為耶穌是無罪的 (15:14), 卻因著猶太人的壓力而將耶穌交給人釘十字架.
- 在彼拉多前之審訊的主題從開始便由彼拉多題出:「你是猶太人的王嗎?」(15:2) 這主題在整段之中重覆地出現
(15:9,12).
- 耶穌因被指控為猶太人之王而被釘死及埋葬 (15:16-39).
- 兵丁譏諷耶穌是猶太人之王 (15:16-20).
- 耶穌被釘死在兩個強盜之間, 他的罪名是作為猶太人之王 (15:21-28).
從這點開始, 經文之中有很多對詩篇廿二篇的引用. 詩篇廿二篇是大衛之詩, 以他的無辜受苦之經歷象徵著一個理想的為義受害的神僕.
在猶太傳統之中, 詩廿二篇被用來描述以斯帖甘願犧牲為要拯救猶太人的行動.
- 群眾對被釘的耶穌的譏諷 (15:29-32).
他們譏諷的主題仍是耶穌作為以色列王的身份 (15:32).
- 耶穌對神的呼喊被群眾誤解為對以利亞的呼救 (15:33-36).
- 耶穌死時, 聖殿的幔子由上到下裂開, 引至一個百夫長宣告耶穌是神的兒子 (15:37-39).
這是在馬可之中第一個宣稱耶穌是神子的人. 馬可為什麼要將這名稱保留至結局段落呢? 這與他所要傳達關於耶穌身份及工作的信息有何關係?
第十一課﹕"因為她們害怕!" - 我們對耶穌的回應 (可 15:40-16:20)
馬可福音的終結一直是被受爭議的問題. 雖然和合本採用了長的結尾, 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馬可原本的結尾是在 16:8 (參導論講義).
這個突然的結束對讀者來說是一個挑戰: 我們是否像門徒一樣, 因懼怕而未能有效地宣講耶穌復活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