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玲

馬可福音第四章

一.引言:

無論我們看馬可福音是一個情節複雜的故事或者是關乎以耶穌爲 主角的歷史事件,在一氣呵成的閲讀方式之下會得到一個比較廣闊的印象,看見敍述者[1]描述耶穌的行動,從一個地方到另一 個地方,有神蹟有教訓有對質(耶穌與宗教人士之間)等記載,故事情節很緊湊,但是輪到詳細描述耶穌講道或教導的内容卻相對很少。若按故事内容的性質作爲衡 量的準則,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馬可福音的信息重點不在于門徒訓練[2]。即便如此,筆者認爲内容的性質不 足以決定作者的寫作目的,若按敍述文體的特色來看,馬可福音的人物角色、情節、修辭手法等能夠顯示敍述者沒有明言的信息,文本底層「隱藏」了敍述者意圖傳 達的信息。舉例:可4:1-8的比喻是敍述者第一次將門徒和其他人物和耶穌之間的關係劃上明確的區分界線(4:11),這提供一個綫索反映敍述者的關注點 在於作主門徒的角色,筆者認爲這比喻在馬可福音的整個故事裏面佔了重要的「地位」。

因此,筆者以4:1-9為中心段落,由於篇幅所限,主要分析 範圍從耶穌呼召門徒之後直到差遣門徒之前的篇幅,原因是這兩處都描述了門徒照耶穌的話回應(可1:18; 6:12),夾雜當中的正是耶穌教訓(1:21)、醫治(1:34, 42; 2:12, ) 、對質(2:15-3:6)、醫治(3:10)、設立門徒(3:13-19)、對質(3:20-29)、小插曲(3:31-35)、教訓(4:1- 34)、神蹟(4:35-41)、醫治(5:1-43)、教訓(6:1-6)等事件。筆者將按門徒在這些事件中對耶穌的反應和其他相關事件的人物[3]對 耶穌的反應做對比,分析敍述者如何透過撒種的比喻和其他相關人物、事件帶出「跟從耶穌的挑戰」的信息。

二.「跟從耶穌的挑戰」:兩種反應區分人和神的關係

一般説法認爲馬可福音中的門徒在跟從耶穌的路上表現了負面、 消極的行爲。從一開始門徒已經顯示他們不明白耶穌的作爲[4],當耶穌醫治許多病人之後,敍述者描述耶穌到曠野禱告,門徒就追去告訴耶穌,衆人需 要耶穌(1:35-38)。按事件的發生經過,若讀者以代入門徒角色的身份去看耶穌的行動,能夠想象當時門徒的表達方式不是報告事情,而是帶著不解甚至不 滿的語氣,言下之意好像在投訴耶穌:“為什麽你在這裡?大家都需要你。”

敍述者在這裡仿佛已經埋下一條伏綫,讓讀者看見門徒對耶穌的 認識一開始就立足在耶穌能夠滿足人的需要上,換句話說門徒以功能性的角度詮釋耶穌的行爲,因爲這就是門徒用「眼睛」看見耶穌行動的「結果」。對比之前耶穌 呼召門徒的描述形成一個對比,門徒一開始原本因「聽見」耶穌的説話就立刻回應耶穌,整個馬可福音的敍述内容裏面,這是唯一一段反映門徒因「聽見」而順從的 描述,在1:36 的事件之後,門徒對耶穌的作爲所呈現的反應基本上都是「看見」卻不明白。第二次「看見」卻不明白出現在4:35-41,耶穌平靜風浪以後,門徒卻大大懼 怕。門徒第一次懼怕(敍述者沒有使用懼怕的詞彙卻在描述門徒叫醒耶穌的過程中顯示出來)是因船快沉了,第二次懼怕(敍述者沒有刻意説明門徒懼怕的對象)是 在耶穌平靜風浪以後。這裡暗示了門徒「看見」耶穌的作爲卻不明白。敍述者隨即在這事件以後就描述耶穌在格拉森趕鬼事件,若留意那些居民對耶穌醫治被鬼附之 人的反應(5:15),他們「看見」,心裏明白,就「害怕」,然後要求耶穌離開。筆者認爲敍述者有意將門徒和格拉森居民對耶穌的反應並排,把門徒列在一般 人當中,他們都是用眼睛「看」耶穌結果不明白的人。

隨 這事件以後連續發生兩件醫治的神蹟,睚魯的女兒從死里復活,換血漏的婦女得醫治,敍述者詳述後者對耶穌的反應,那婦女「聽見」耶穌的事就靠近耶穌,期望得 醫治(5:27),結果她的確得到醫治,敍述者這囘描述了耶穌後續的行動,清清楚楚交待耶穌對那婦人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 …”。然後又再度連接睚魯的事件,當有人來勸説睚魯不必勞動耶穌(被稱爲“先生 ”)之時,敍述者第二次描述耶穌的回應:“不要怕,只要信。”。這樣看來,筆者認爲敍述者 有意引導讀者將門徒和換血漏婦女和睚魯對比,突出了門徒「看見」不信和後者「聽見」卻信的分別。其次,耶穌對患血漏婦人的稱呼(女兒)亦反映敍述者有意強 調「聽見」和「信」之間的關係,雖然按原文的字義可以指婦人而言,然而此詞彙被譯為女兒更能凸顯敍述結構之間的關聯性,但這必須連于下一個事件來理解。

若 再繼續看下去,敍述者描述耶穌會到自己的家鄉當安息日在會堂教訓人的時候,衆人對耶穌的反應卻是「聼」而不信,連耶穌也希奇他們的不信(6:1-6)。若 按耶穌在身體的血緣上,原本和家鄉的人之間的關係是親密的,但是按他們對耶穌的認識程度卻反映他們的關係是疏遠的。對比患血漏婦人而言,耶穌對那婦人說: “女兒,你的信救了你…”,[5]正正顯示「聽見」而「信」的結果, 這似乎在回應前面耶穌曾經說過唯有「遵行神旨意」的人才是他的家人(3:31-35)。

從 可1:1-6:6的篇幅來看,可見敍述者相當成功地引導讀者將注意力放在不同人物對耶穌(言行)的反應上。按以上列擧事件中,從門徒、衆人、得醫治的小人 物身上看見他們對耶穌的反應有兩種:一者是「聼」而「信」,一者為「看」而不信。這兩種反應將這些人物和遵行神旨意與否劃上一條清晰的界線,跟從耶穌的挑 戰就在這裡,如何在種種人生經歷中時刻遵行上帝的旨意,而決定性的因素就在於「聼」而「信」。這就是筆者在可4:1-9看見敍述者在這些(以上所提)事件 中穿插了撒種比喻的重要性,正是在這形容人與神密切關係的言論之後帶進撒種的比喻。撒種比喻的重點不在于有幾種土地,乃在於所謂「好土」象徵的意義。以下 筆者在釋義部分繼續分析之。

三.「跟從耶穌的挑戰」:不同反應帶來不同結果

            可4:1-9,一個簡單的比喻卻涵蓋不簡單的神學信息。敍述者描述耶穌在許多的教訓之間說了這個撒種的比喻,比喻的開始就是耶穌的呼籲:& amp; ldquo;你們聼啊!…”隨即說了四種不同的土地,有路旁的、有淺石頭、有荊棘與及有好土。撒種的人分別將 種子撒在這四種土地上,但是結果只有兩種,一者不結果,一者結果(不同倍數)。比喻的結論和開場白一樣,都是要人「聼」,不同之處在于更強調「有耳可聼 的,就應當聼!」,但是兩處論到「聼」這個動詞都是命令式語態。可見這比喻和「聼」息息相關。若繼續往下看,偏偏就看見門徒的反應卻「有耳而聼不見」,門 徒不明白這比喻的意思。

耶 穌在解釋比喻之前引述舊約一番話,敍述者在這裡已經轉換了不同的場景,從耶穌在海上的船隻上對許多人講述教訓和比喻轉移到無人的時候,可見人群已經散開, 剩下耶穌和一小群人在一起,留心敍述者形容「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在這種時候門徒和耶穌對話的内容有點像「閉門會議」,談論的是「隱秘」(不讓外 人參與)的事。果然耶穌的回答正反映「隱秘」的意味,並且引述舊約以賽亞書6:9-10[6]作爲解釋神國的奧秘只叫跟隨耶穌的 人知道的原因。

故 事的發展來到這裡,作爲讀者對於耶穌的言論肯定會引起好奇心,第一個好奇可能問為什麼只把神國的奧秘講給跟隨耶穌的人聼?第二個好奇可能會問神國的奧秘是 什麼?第三個好奇可能會問撒種的比喻和神國的奧秘有甚麼關係?

要 回答第一個問題就必須了解耶穌引述的舊約言論有何意義[7],這番話的上半句顯示一種反應,不論是「看見」的或者「聽見」的都不明白神國的奧 秘。若回到舊約言論的處境,這番話是上帝差遣先知以賽亞去到那些百姓當中宣告上帝的話,從整段言論(6:1-13)的内容來看,顯然這番話表示上帝對百姓 的審判,上帝審判這些百姓的情景雖然涵蓋預言性的成分(6:11-13尚未發生)然而,審判的結果卻是沒有回轉的機會(6:10),顯示上帝的審判將成爲 定局。若參考以賽亞書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確實一開始已經聲明上帝的百姓是叛逆的兒女(1:1:1-3),悉數上帝的兒女所犯下的罪。在第三章更是宣告 對耶路撒冷和猶大的審判,這裡則表達了整個以色列邦國為審判的對象。除了在第二章和第四章稍微提及在末後的日子,有許多國民要敬拜遵行上帝的訓誨與及審判 之日留下的餘民的部分,來到第五章又是悉數災禍和審判臨到上帝的百姓。從這些篇幅看見順序在第六章的言論乃是銜接著審判的信息而發出的。

按 舊約出處(一至六章)來理解的話,有人被上帝審判,有人不被上帝審判。兩者的分別正是賽6:10所言,從相反的角度來説:「看見」、「聽見」明白的就得醫 治,換句話說得醫治就是「看見」、「聽見」的結果。由此而言,回到馬可福音的内容來看,神國的奧秘和上帝審判人的信息相關,但是從耶穌只對跟隨他的人說這 一番話來看,按表面而言,好像耶穌已經替衆人作了選擇,跟隨耶穌的人和外人的結局已經被耶穌定了。因爲耶穌選擇了對外人講比喻,以致他們「看見、聽見」都 不明白,結果就是不得赦免(從審判的信息來看,赦免就應當是回應從上帝的審判得赦免而言了。)對於讀者來説或許又引起另一個反應,耶穌的做法顯得不公平, 耶穌根據甚麼準則分別跟隨耶穌的人和外人呢?按以賽亞書被審判的人全都是上帝的百姓,以此對比馬可福音,由這裡再引申另一個疑問:“ 究竟跟隨耶穌的人是什麼意思?外人是誰?”若觀察這群跟隨耶穌的人,特別是12個門徒的表現,他們除了在回應耶穌的呼召時顯示「聼」 而順從以外,整個故事的發展卻「每況愈下」,直到耶穌被釘十字架留下空墳墓以後,敍述者描述幾個婦女因這事害怕而逃跑,其他一個門徒也不見。這樣看來,似 乎連門徒也要被算在接受外人所接受的審判當中了。

然 而,要明確了解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必須連于第二、三個問題一起來看,按照敍述者的描述在4:1-20 都沒有説明何謂神國的奧秘,在這比喻之後和神國有關聯的描述出現在連續三個相關的比喻當中。4:26-29比喻神的國顯露有其時間性,4:30-32則同 樣比喻神的國有其時間性,兩者的共同點都是成長式的描述,這樣的描繪和之前4:21-23的隱藏顯露的對比就顯示其連貫之處,原本不見,漸漸長大結果就看 見了。這是一種性質的描述,仍然沒有具體説明神國的奧秘是什麼。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時間能夠將神國的奧秘漸漸顯露出來,現在不知道,以後就知道了。按 耶穌引述舊約的言論理解這三個關乎神國的比喻而言,首先讀者看見神國的奧秘乃關乎上帝對人的審判,其次則看見這審判顯然有其時間性的。

另 外一個重要的問題,神國的奧秘和撒種比喻的關係顯示敍述者在耶穌解釋撒種比喻的描述給與讀者提示,到底耶穌講撒種的比喻有何重要性?簡略説法,可4:13 -20基 本上説明不同人對於聽道以後的不同反應而導致不同結果。來到這裡再度引申另一個問題:何謂道?

按 馬可福音中出現「道」的次數總共有17次(另外1次在16:20),6次關乎耶穌講道(2:2;4:33)或人聽道(4:15,16,18,20),7次 「道」的用法乃是「説話」(1:45;5:36;7:29;8:32;9:10;11:29;14:39) ,3次純粹指名詞上的用法「道」(全都在耶穌解釋撒種比喻的篇幅裏,4:14,17,19)與及只有一次指「上帝的道」(7:13)。從這些用法來看,撒 種比喻的「道」明顯屬於耶穌講道的類別而言。其次,按故事的進程來看,這些正在「聼」耶穌解釋比喻的人處在整個故事橋段的高潮,他們是被界定為跟隨耶穌的 人,而在這個時刻耶穌説明比喻給外人聼,因爲神國的奧秘只給跟隨他的人知道。敍述者把讀者引進一個越來越狹小的空間去思索到底那些跟隨耶穌的人明不明白耶 穌的比喻?如果他們還是不明白,那麼不就和那些外人一樣落進要接受審判的後果中嗎?這樣一來正符合撒種比喻的描述,跟隨耶穌的人即使「聼」道卻不明白(都 不是好土,沒有結果實)。

由 此可見,神國的奧秘和「聽道」息息相關,敍述者在可4:24-25為撒種的比喻再次作出強調,帶出了人對「聽道」的不同反應將導致不同結局[8], 「聽」 者有責任作出合乎耶穌要求的回應。將這不同人「聽道」的反應連于撒種比喻中以賽亞書的引述來理解的話,後果就是與面對上帝的審判或者不受上帝的審判相關 了。從這裡帶出另一個問題的答案:「跟隨耶穌的人」不是按身份界定的,乃是依照「聽道」之後的回應界定的。


四.結論:「跟從耶穌的挑戰」

回 到第一章,繼續看敍述者描述耶穌經過試探,就開始宣傳神國的福音,要求(原文悔改和信都是命令語態)人要悔改,信福音(1:12-15)。從敍述者的手法 來看,這裡將兩件事(上帝的愛子和宣講福音)聯繋一起,一者為耶穌和上帝的關係表明其身份,其二為耶穌宣講「道」的目的就是要「聼道」的人悔改。接續耶穌 宣講神國福音之後,重看耶穌一開始呼召門徒的片段(1:16-20)對比故事結束之前,耶穌死後被約瑟安葬之後發生的事(16:1-8),前者描述門徒 「聼見」就跟從耶穌去了對比後者描述門徒不見所蹤,留下幾個婦女(也當算為跟隨耶穌的人)看見墳墓的石頭被挪開,復見一個穿白袍的少年人在墳墓裏就非常驚 恐,然後「聼見」少年人告訴她們耶穌已經復活了,要她們轉告其他門徒。然而,敍述者描述那些婦女的反應是:逃跑、顫抖驚奇又害怕,結果她們什麼也不告訴 人。

這 兩種對比相當諷刺地反映了所謂「跟隨耶穌的人/門徒」從對耶穌積極的回應一直跌到最低的層次,門徒不見了!那些被列在「跟隨耶穌」的代表對於「看見、聽 見」有關耶穌的事以後的回應也是令人(讀者)感到失望的。然而,若讀者還記得撒種的比喻,這前後中間交織了各種人物對耶穌言行(包括講道在内)產生的回應 基本上只有兩種,撒種的比喻似乎已經代表性地描繪了整個馬可福音的故事中分別了兩種人,一種是「看見、聽見」明白的,另一種就是「看見、聽見」卻不明白 的,重點在於警告讀者,不同人的反應導致不同結局。

對 讀者而言,撒種的比喻不只是對當時跟隨耶穌的人說的,而是越過了時空的界限對著自認「跟隨耶穌的人」與及自認「非跟隨耶穌的人」發出挑戰:各人「聽道」以 後的回應是什麼?這挑戰同時回應著撒種比喻之前的小插曲(4:31-35), 「聽道」之後的不同反應將區分人與神之間的關係,耶穌說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他的家人,要讀者理解這種關係的意義基本上並不難,因爲敍述者一開始就已經交 待了上帝和耶穌之間的關係:“你是我的愛子[9],我喜悅你。”,在故事的中段,耶穌和三個門徒登山變相之際, 有聲音從雲彩出來對門徒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聼他!”(這裡的「聼」在原文是命令語態),加上去到故事的 尾聲,當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後,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這前、中、後描述 耶穌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正表述了耶穌是遵行上帝旨意,成就福音的神子,此外因著上帝直接對門徒發出的命令更交待了門徒(跟隨耶穌的人)和上帝、耶穌之間的關 係。

按 這三處描述上帝、耶穌和門徒的關係而言,回應著撒種比喻向讀者發出的挑戰,同時也顯示撒種比喻在整個故事中的重要地位,從神學的角度來看,敍述者向讀者發 出的挑戰是神學上的問題:「看見、聽見」耶穌的言行之後所要求的就是一個「相信」的心,「信」敍述者第一句話就宣告「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這 是整個故事的序言也是整個故事的挑戰高峰所在。

總 結此文章的分析,筆者認爲撒種比喻在整個馬可福音中的重要性如同「窗口」,為讀者打開一道讓思路在故事情節中流通的空間,隨著門徒和耶穌的對白,按著相關 的事件,既有回顧,也有前瞻,甚至發現原來說故事的人在「窗口」裏向「窗口」外的人發出挑戰,這正是撒種比喻的精彩之處。

後記: 「跟從耶穌的挑戰」帶給筆者的感受是:天下沒有不敗的英雄!彼得不是!其他有名無名的跟從者都不是!跟從主的挑戰不在於我們能不能克勝種種的難關,乃在於 跌倒後看不看得見主的應許同在?上帝的恩典總是大過我們的不足!上帝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聼他。」,這就是跟從主最大的挑戰,以「信」回應主是我們 窮一生也學習不盡的功課。



[1] 筆者在整篇文章將使用「敍述者」取代「作者」或「馬可」。參W. R. Telford, Mark (Sheffield: Sheffield, 1995), 91.

[2] 本書作者反對將馬可福音看為門徒訓練的神學著述。參Richard A. Horsley, Hearing the Whole Story: The Politics of Plot in Mark’s Gospel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01), 81-86.

[3] Williams表示馬可將4至8章的 小人物歸為互相關聯對比的篇幅,主要以場景的設計都是和船有關的事件將這些人物牽連起來。因此,他對於分析人物角色相關情節乃按這幾章相同場景的範圍來 看。參Joel F. Williams,Other Followers of Jesus: Minor Charecters as Major Figures in Mark’s  Gospel. (Sheffield: JSOT Press, 1994), 104. 筆者的看法和作者不同,主要按照門徒對耶穌的回應和其他小人物對耶穌的回應有相關之處為界定分析範圍的綫索。  

[4] Dennis M. Sweetland, Our Journey with Jesus: Discipleship according to Mark (Wilmington: Michael Glazier,1987), 70-71.

[5] 不同註釋書對這個稱呼(女兒) 無甚表達意見,主要關注在整個短句(…你的信救了你…),有學者認爲這稱呼 顯示和睚盧的女兒相關。參Robert A. Guelich,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Mark 1-8:26 (Dallas: Word Books, 1989), 299.另外France 表示這稱呼乃是回應耶穌之前(5:30)挑戰,藉以肯定那婦人得醫治的信心。參R. T. France, NIGIT: The Gospel of Mark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2002), 238. 至於Gundry 則明確表達他對於這稱呼的解釋乃是回應2:5; 3:31-35帶出婦人的信心使她成爲耶穌的「家人」,作者 的解釋意含這稱呼顯示信心和得救恩的關係,參Robert H. Gundry, Mark: A Commentary on His Apology for the Cross (Grand Rapids: William B. Eerdmans, 1993), 271.筆者認爲Gundry的解釋反映了他從救贖事件已經完成的神學觀點來 理解之,如果繼續看可10:46-52,瞎子得到醫治以後,耶穌同樣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 rdquo;, 對比那婦人,兩者同樣得醫治,同樣從耶穌的口中得到肯定被醫治的聲明乃是出於「信」,但是並沒有稱瞎子為兒子。若被稱爲「女兒」的意義和「信」的關聯指向 得救恩,這在瞎子的案例中就顯得不一致了。

[6] Juel提出Joachim Jeremias的意見認爲必須按來源分析決定耶穌將撒種比喻的段落基本上不包括引述舊約的這三句話。參Donald H. Juel, The Gospel of  Mark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1999), 122.過去許多學者對於這一段話的來源表達不同意見,主要討論這使原作者的創作或者取自傳統資料的編輯部 分。各學者按照來源批判分析其觀點的論據,而筆者的立場是若按文學的内容來看,不論從場景的設計,人物的對話及情節的鋪排都反映這段話的出現其他事件的連 貫性意義,因此,筆者認爲這段話是原本的資料,非插入或補充句。參Guelich,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199-203.

[7] France引述B. Hollenbach的討論表示賽6:9-10的用意如同可4:12 在於表達對「聼」者的諷刺意味。參France, The Gospel of Mark, 200. Gundry則表示這引述符合耶穌講比喻的目的正如在後來耶穌責備門徒的反應(可8:17-18),傳達了舊 約的引用顯示出上帝藉先知闖將信息的目的一樣,就是要「聼」者明白相信上帝的話。參Gundry, Mark,198.

[8] 根據學者的註釋認爲這兩句話乃是回應之前4:1-9不同撒種比喻的描述,24節強調對不同回應「道」的不同反應將產生不同結局,25節則描述了前面三種不 結果實的狀況。和之前耶穌命令要「聼」相關的地方,在於帶出「聼」者有責任的警告意味。參Guelich, 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 233.

[9] Sabin表示按猶太人的處境來理解馬 可福音中論到「神的兒子」的稱號,在舊約經文中關乎此名稱的意義不是個人化的用法,而是群體性的含義,説明上帝和他的子民之間的關係。如詩篇89,論到上 帝和大衛的約乃是以「父子」的關係描述之。在出埃及記4:22-23,上帝指示摩西轉告法老,以色列是上帝首生之子。基本上作者認爲猶太人的傳統對於「神 的兒子」的理解相當熟悉,因此若按當代馬可福音的讀者而言,他們對此稱號的聯想乃是耶穌代表了以色列群體説明了和上帝之間的關係。參Marie Noonan Sabin, Reopening the Word: Reading Mark as Theology in the Context of Early Juda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125-33. 筆者認爲除了考量猶太人傳統上對此稱號的理解以外,不可忽視從文學的分析理解敍述者在鋪排故事情節的過程中 如何表達了此稱號的用意,例,故事中段除了稱耶穌為愛子以外,下一句對門徒說要聼他與及在故事的尾聲,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後,百夫長對耶穌身份的宣認都 暗示著耶穌身份的獨特性,已經不再是猶太人熟悉的舊有觀念。將讀者和這稱號聯繋起來的關鍵正如上帝發出的命令:「要聼他」。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