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 書的主線之一,是講解福音。[1]保羅在信首自我介紹、自述心志之後,就 開宗明義,道出福音的精髓是「因信稱義」(1:16-17)。接著,保羅探討因信稱義的背景(1:18-3:20)、道理(3:21-5:21)、結果(6-8), 並指出因信稱義不牴觸神的應許(9-11),而且教導如何在生活上實踐因信稱義(12:1-15:13)。
是次 選釋的經文,以「因為」起首(γὰρ,但不必譯出,詳見下文討論),承接上文12:1-2的勸勉(尤其是12:2的 命令式動詞「變化」),具體說明如何實踐變化之道(「心意更新」),從而達致全然委身.[2]綜觀第3至8節,有不少字眼、片語重複 出現:「憑著/照著所賜給我/我們的恩典」這個片語出現兩次(參新譯本第3、6節),[3]而「恩典」(x2)又與「恩賜」(第6b節) 屬同一語意範疇;第3節的「自視過高」(新譯本)、「看」(2x)屬同一語意範疇,而且與「合乎中道」串法相近;在第4至5節短短兩節,「身(子)」、 「肢體」分別出現兩次、三次,而「一(個)」亦出現三次(和合本將第三個「一」字與其他字一併處理,譯做「互相」);第6至8節更一連出現四次「或」字. 歸納以上重複的字眼、片語,若然我們回應12:1-2的勸勉,委身於神,我們實踐心意更新,邁向變化,就要思考三個層面的問題:[4]第 一、如何看自己合乎中道(第3節)?這也是全段的重點.[5]第二、如何看其他弟兄姊妹?(第4至5節)?第 三、如何看彼此恩賜(第6至8節)?百花齊放之同時,如何做到合一,以期建立基督的身體(參弗4:12)?事實上,變化絕非一己之事,而是信仰群體的事.[6]此 外,保羅提到的「一」,或許有其「猶太──外邦」向度,既呼應上文第11章有關接枝的論述,也為下文第14至15章鋪路,處理猶太信徒與外邦信徒的分歧.[7]
現將 第3至8節意譯如下:
3. [因 為]我憑著那賜給我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莫自視太高,有違看自己所應當有的態度,卻要按照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4. 因為正如我們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而所有肢體並非有同樣的功用。
5. 因此,我們這許多人,連於基督是一個身體,互為肢體。
6. 照著那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或說預言的,就當照著信心大小說預言;
7. 或作執事的,就當專注於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注於教導;
8. 或作勸化的,就當專注於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慷慨];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滿心歡喜。
第3至8節 可作以下分段:
A. 看自己
3a 勸勉的權威基礎、對象
3b 消極勸勉:不要自視過高
3c 積極勸勉:要看自己合乎中道
3d. 如何看自己合乎中道
B. 看別人
4 為何要看自己合乎中道
5 如何看別人合乎中道
C. 看恩賜
6-8 如何看彼此的恩賜合乎中道
「我 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正如上文提及,原文以「因為」起首,但不必直譯做「因為」,蓋似乎有澄清、申論的含意,[8]承 接第1至2節,闡明如何做到全然委身.「憑著」(διὰ)的受詞「(那)所賜我的恩」(ῆς χάριτος τῆς δοθείσης μοι)乃屬格片語,[9]似乎有「憑藉、靠著」的含意,[10]而「恩(典)」(新譯本,χάριτος) 既可泛指神給與保羅和其他信徒的恩惠,也可指保羅蒙神呼召為使徒這份特殊恩典.[11]換言之:保羅以得救的經歷和使徒的 身份,給與勸勉.此舉用意有二:[12]第一、強調勸勉帶有權威;第二、為 下文鋪路,勸勉信徒莫自視過高,反而應該適當運用恩賜.若要自誇,使徒就更有資格自誇.況且,無論是救恩還是恩賜,都是神的恩典,不是人力可及.
「對 你們各人說」強調對象是整個信仰群體,無人可以豁免.[13]
「不 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正如上文提及,在短短一節,保羅用了四個與「看」有關,或串法相近的詞語(「自視太高」(新譯本,ὑπερφρονεῖν)、 「看」(φρονεῖν,2x)、「合 乎中道」(εἰς τὸ σωφρονεῖν)), 既收一語雙關、[14]押韻之效,亦可見此字乃本節鑰字.[15]「看」(φρονεῖν) 在新約出現26次,其中在保羅書信出現23次,[16]應該是保羅常用詞語之一.查LSJ、BAGD, 此字其中解對事物的看法、態度,或對事物給與審慎的考慮,又或在審慎思考的基礎上建立態度.[17]換言之:此字關乎思考的態度,而非 思考本身.[18]在此,保羅首先給與消極勸勉:莫自視太高,[19]有違看自己所應當有的態度.[20]保羅此言,似乎除了點出信徒看自己 的應有態度,還承接上文第11章接枝的教導(提醒外邦信徒不要因為救恩臨到他們身上而沾沾自喜),而且為下文第14章猶太、外邦信徒的衝突鋪路,最終朝向 教會一家.
「看 自己合乎中道」:繼消極勸勉後,保羅給與積極勸勉.按原文,此句屬第三部份,並以「但」(ἀλλὰ)起首, 表示相反的意思.[21]「合乎中道」(σωφρονεῖν) 字面解精神健全、自制、鎮靜、懂得酌情,[22]可引伸指以審慎、自制的態度思考.[23]此乃希臘世界主要美德之一,並與傲慢相對.[24]猶太文獻也視此為美德,並且源於智慧.[25]或許,保羅要信徒棄絕傲慢,而要以理智、清醒、實事求是的態度,評估自己,這才是 真智慧.
「要 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按原文,此句置於末尾.保羅勸勉信徒要看自己合乎中道後,道出實踐方法.[26]然而,問題是:如何理解「信心的大 小」?[應指忠心,亦與下文的「正如」呼應,申論恩賜配搭.]對此,學者一直未有定論,論點大致分兩派:[27]第一、將「大小」(μέτρον) 理解為「標準」,[28]指「信仰的標準」,亦即耶穌基督所示範(或福音所列)的信仰標準.換言之:保羅要 信徒根據該等信仰標準評估自己;第二、將「大小」理解為「份、量」,[29]指「信心的份、量」,亦即量度的結 果.[30]筆者認為,第二種解釋較為可取,因為較能與上文的「分給」(ἐμέρισεν, 解劃分、分配)[31]配搭.因此,呂譯本較為貼近原文,但和合本、新譯本較能反映箇中神韻.此外,「信 心」指對神的信靠.[32]事實上,第3c、d兩節與第3b節相輔相承:當信徒按著神分給他們的信心大小,看 自己合乎中道,就會體認到,信心也是神的恩典,不得不謙卑下來.[33]
小結: 歸納以上分析,第3節的意思/意譯是:「[因為]我憑著那賜給我的恩典對你們各人說:莫自視太高,有違看自己所應當有的態度,卻要按照神分給各人信心的大 小,看得合乎中道.」
「正 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同樣,原文以「因為」(γὰρ)起首,承接上文第3節,說明箇中基礎,再輔以「正 如」(καθάπερ),有鮮明 對照的含意.[34]此處,保羅由第3節的「你們」轉用「我們」,強調彼此的共通點.保羅亦巧妙地以 「身子」、「肢體」比喻教會與信徒的關係:多元與合一.[35]事實上,以身體比作教會,屬保羅寫 作手法之一.[36]此處亦與林前12:12-31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勸勉信徒莫自視過高.「好些」 應譯作「許多」.[37]
「肢 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按原文,此句以虛詞「但、而」起首,指出身子的特點:合一之餘,亦百花齊放,蓋身子有許多肢體,而這些肢體也各有功用(πρᾶξιν, 參呂譯本).[38]
「我 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按原文,這句以「因此、照樣」(οὕτως) 開首,表示上文推論的結果.[39]或許,我們以為,保羅會接著推崇百 花齊放.然而,保羅筆鋒一轉,強調合一.正如上文提及,「一」字在本節出現了兩次(「一身」、「互相」(one another)),與「許多」形成強烈 對比.此外,合一是「在基督裡」的(ἐν Χριστῷ).這片語似乎有緊密關連的含意,[40]意味著基督是教會健康多元發展的基礎,[41]理由是基督是教會的元首,「全身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 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4:15-16).由此觀之,合一是多元的基礎,多元又見互相依存.[42]或問:為何第4節強調多元,第5節卻強調合一?或許,合一的精髓,正是多元.[43]換言之,在教會裡,我們無疑要合一,但合一絕不等於倒模,千篇一律,而是各具不同 程度的信心、不同範疇的恩賜,[44]各盡其職,各展所長,而這也是我們 看待自己、別人的大前提.
小結: 歸納以上分析,第4至5節的意思、意譯是:「因為正如我們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而所有肢體並非有同樣的功用。因此,我們這許多人,連於基督是一個身體,互 為肢體。」
v6a「按 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新譯本的翻譯較為準確,因為將「恩典」和「恩賜」譯出:「照著(那)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這句以「但」 (δὲ)起首,但不必直譯出來,因為可能純粹表達內容的延續.[45]「照著」(κατὰ) 有標準、參照的含意.[46]「恩典」應該僅僅泛指神給與保羅和 其他信徒的恩惠.「恩賜」(χαρίσματα) 照字面解恩惠,[47]在此可引伸指神賜給個別信徒的非物質特殊才能,藉以執行各樣特殊工作.[48]恩賜一方面彰顯神的恩典,以建立教會,另一方面意味著為所有信徒(「我們」)而 設.[49]然而,要帶出恩賜的最大效益,就先要有正確的態度:非為抬舉自己,[50]而是彼此建立.接著,保羅一口氣提及七種恩賜,但似乎並非盡列所有恩賜(因為恩賜 也見於林前12:8-10, 28-30、弗4:11),而「七」在此處亦無象徵意義(因為保羅鮮對數字賦與象徵意義),而是旨在反映恩賜的多元.[51]恩賜的多元,表諸「不同」(διάφορα) 一詞.然而,恩賜不同,絕不等於有尊卑之分.[52]由此引伸,看彼此的恩賜合乎中道的 第一項原則,就是要體認各有恩賜.或許,當時信徒將多元等同於階級(甚至等同於爭競),因此保羅要予以糾正.[53]
v6b「或 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若參林前14:29-33、帖前5:19-22,「預言」(προφητείαν) 指信徒充當神的代言人,當場得到神的直接、特殊啟示,然後跟會眾分享,以資教化,但由於須由會眾察驗,所以權威程度不及使徒的教導.按徒11:28、21:10-11, 預言還針對具體局勢,給與實際的指引.[54]此外,保羅為這恩賜附加條件:「就 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κατὰ τὴν ἀναλογίαν τῆς πίστεως).「說預言」 這三個字不見於原文,應該是譯文增補.「照著」(κατὰ)有標準、參照的意思.[55]對於這個片語的解釋,學者觀點主要有二:第一、將之理解為「信仰的標準、原則」, 以免與使徒的教導相悖;[56]第二、將之理解為個別信徒「信心[應 當指忠心]的大小」,與第3節呼應、同義.[57]筆者認為,第二種解釋較為可取,理 由有三:第一、「程度」(ἀναλογίαν) 解算術上的比例、邏輯類推,還可以解關係、對應、相似.[58]在此,應解作「信心的比例」,亦即 信心的大小;第二、觀乎上下文,保羅並非協調使徒和預言這兩項恩賜;第三、當時有預言恩賜的信徒,或有哇眾取寵者,因此保羅要糾正這些人的態度.
v7a「或 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按原文,第7至8節以相同的句子結構,[59]列出其餘六種恩賜.或許,保羅的重 點,是若然信徒有什麼恩賜,就應專注[but not exclusive]、投身相關範疇,並且照著相關恩賜的本質、目的,[60]不住運用,使之發揮最大功效,毋須 妒忌擁有其他恩賜的信徒,更不應覬覦(甚至侵奪)對方的侍奉崗位.[61]對此,呂譯本、思高譯本較為貼近原 文,和合本則譯出箇中態度.由此引伸,看彼此恩賜合乎中道的第二項原則,是先由自己做起,各盡其職.在新約,「執事」(διακονίαν) 其中字面解服侍,[62]意思涵蓋廣泛,包括飯餐供應(徒6:1)、保羅的侍奉(徒20:24)、使徒的侍 奉(徒1:17, 25)、傳道(徒6:4)、一般侍奉(林前16:15)、一般屬靈恩賜(林前12:5; 彼前4:10-11)、財政支援(徒11:29).在此,保羅不大可能泛指一般屬靈恩賜,較可能指一般服侍的恩賜,尤其是為教會提供財政、物質支援.[63]或許,保羅要提醒具有「執事」恩賜的信徒,這項恩賜並非讓人扯高氣揚的機會,而是 真心、無私服侍他人之本.[64]
v7b「或 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教導」(διδάσκων) 有別於說預言,指解釋、傳遞教會所保留的信仰傳統,包括舊約、耶穌生平、其他教義材料,而且需要費時、費力研讀,才可明白、講解.[65]或許,保羅要提醒擁有「教導」恩賜的信徒,要忠心運用這項恩賜.[66]
v8a「或 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勸化」(παρακαλῶν) 其中解「勸慰、勸勉」(呂譯本、思高),[67]指因應會眾或個別信徒的處境,將福 音應用於日常生活,並且勸勉對方採取行動.[68]
v8b「施 捨的,就當誠實」:正如上文提及,第二至四種恩賜的下半句意味著信徒應當專注在相關範疇.第五至七種恩賜的下半句,雖然也可以直譯作「在……裡」, 但應該指運用恩賜的態度.[69]由此引伸,看彼此恩賜合乎中道的第 三項原則,是運用得宜,態度恰當.「施捨」(μεταδιδοὺς) 解分配教會的整體資源,[70]或給與、分享本來屬於自己或他人的 東西.[71]「誠實」(ἁπλότητι) 既可以解單純、誠實、正直,亦可以解慷慨,在這裡似乎兩者皆可.[72]若解前者,保羅可能提醒信徒動機要 純正,以榮耀神為念;[73]若解後者,保羅可能勉勵信徒無私奉 獻.[74]
v8c「治 理的,就當殷勤」:對於「治理」(προϊστάμενος), 有些學者認為解領導,也有些學者認為解主管慈惠的工作,以期與施捨、憐憫銜接.[75]然而,觀乎保羅對此字的用法(帖前5:12; 提前3:4, 5, 12; 5:17),「治理」似乎與領導有關,沒有監督財務的意思.「殷勤」(σπουδῇ) 解迅速、熱切(呂譯本)、熱誠、竭盡所能、不鬆懈.[76]或許,保羅要提醒領導階層,莫因沒 受制衡,就有所懈怠.[77]
v8d「憐 憫人的,就當甘心」:原文沒有「人」,應該是譯文增補.「憐憫」(ἐλεῶν)指同情那些 有需要的人,[78]例如患病、愁苦、貧困者.[79]其中,救濟窮人(太6:3),屬猶 太人善行之一.[80]「甘心」(ἱλαρότητι) 指快樂、爽快、全心全意,[81]呂譯本(「歡悅喜樂」)、思高譯本 (「和顏悅色」)頗能表達箇中神韻.或許,保羅要提醒信徒,憐憫人時,應當由心而發,[82]滿心快樂,因為既可榮耀神、彰顯 愛,又可體現施比受更有福(徒20:35),所以不應抱怨、面有難色,令對方有虧負的感覺;[83]更不應以救世主自居,叫對方抬不起 頭.
小結: 歸納以上分析,第6至8節的意思/意譯是:「照著那所賜給我們的恩典,我們各有不同的恩賜: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大小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注於執 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注於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注於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慷慨];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滿心歡喜。」
今日 社會,崇尚高舉自我,人人都會認為自己最重要,容易彼此相輕,而這正是人際衝突的根源.今日教會亦受這股歪風吹襲.
俗語 有云,「十隻手指有長短」,但合起來,卻是一雙手,可以做不同事情.我們願否走出孤芳自賞的世界,過「手指」的生活之餘,也過連結於其他手指的「手掌」生 活?
Bauer, Walter, revised and edited by F. W. Danker.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3rd ed.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available from BW7 (“BAGD”).
Blass, F. and DeBrunner A.,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R. W. Funk. A Greek Gramma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Other Early Christian Literature.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1 (“BDF”).
Bromiley, Geoffrey W.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Abridged in One Volume, available from BibleWorks 7 (“TDNT Abridged”).
Burton, Ernest DeWitt. Syntax of Moods and Tenses in N.T. Greek, 3rd ed. Edinburgh: T & T Clark, 1987 (“Burton”).
Liddell, Henry George &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revised and augmented throughout by. Sir Henry Stuart Jon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Roderick McKenzie. downloaded from Perseus Project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morphindex?display=Beta&lang=greek (“LSJ”).
Mounce, William D. Basics of Biblical Greek, 2nd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3 (“Mounce”).
Wallace, Daniel B.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An Exegetical Syntax of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Wallace”).
Carson, D. A. & Douglas J.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2nd ed. Grand Rapids: Zondervan, 2005 (“Carson et al”).
Cranfield, C. E. B.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Vol 2.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Edinburgh: T & T Clark, 1979 (“Cranfield”).
Dunn, James D. G. Romans 1-8.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38A. Dallas: Word, 1988 (“Dunn Vol. A”).
Dunn, James D. G. Romans 9-16.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Vol. 38B. Dallas: Word, 1988 (“Dunn Vol. B”).
Hughes, R. Kent. Romans: Righteousness from Heaven. Preaching the Word. Illinois: Crossway, 1991 (“Hughes”).
Moo, Douglas.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The New Internation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6 (“Moo”).
Morris, Leon. The Epistle to the Romans.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88 (“Morris”).
Mounce, Robert H. Romans. The New American Commentary, Vol. 27. Nashville: Broadman & Holman, 1995 (“R. Mounce”).
Schreiner, Thomas R. Romans. Baker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New Testament. Grand Rapids: Baker, 1998 (“Schreiner”).
BibleWorks 7 (“BW7”).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 updated edition (“NASB”).
New English Translation Bible (“NET”).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SV”).
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譯本(「思高」)。
呂振中譯本(「呂譯本」)。
和合本聖經(「和合本」)。
[1] Carson et al, 409; Moo, 29; Osborn, 21(但有保留)。
事 實上,學者對於羅馬書的寫作目的,意見不一,Cranfield, 22-24用了接近兩頁篇幅,提出一連串問題,探討此書的寫作目的。Morris, 8-17更用上接近10頁篇幅,研究此問題。Dunn, Vol. A, lv指出,最主要的問題有二:1. 1:8-15與15:14-33所述的修書 理由有異;2. 1:16-15:13篇幅之長,令人摸不著頭腦。無論如何,羅馬書的寫作目的,至少有三個層面:1. 為宣教鋪路;2. 為了護教,闡明福音要義;3. 為了牧養會眾。(參Dunn, lv-lviii。)
[2] Schreiner, 650.
[3] 兩組片語用了不同介詞,而受詞亦推而廣之,由「我」擴闊「我們」
[4] Cf Hughes, 219.
[5] Moo, 758.
[6] Moo, 759.
[7] Schreiner, 650.
[8] BAGD, para. 2, BW7.
[9] 此片語由「定冠詞 + 名詞 + 定冠詞 + 不定過去式被動屬格分詞」組成,分詞因為有定冠詞,屬形容分詞,用來修飾名詞「恩(典)」.不定過去式的重點不在於時間,而在於純粹表達有關事實已經發 生.Cf Burton, para 132, BW7.
[10] 參Cranfield, 612,其引用DBF, para. 223 (4).
[11] Morris, 437似乎支持第一種解釋,Moo, 760、TDNT Abridged, BW7則支持第二種解釋.
[12] Schreiner, 651.
[13] Cranfield, 612. 此外,原文以「所有」(παντὶ, 及格)起首,似乎收強調之效.
[14] Moo, 760, fn 9.
[15] Moo, 760.
[16] Matt. 16:23; Mk. 8:33; Acts 28:22; Rom. 8:5; 11:20; 12:3 (2x), 16 (2x); 14:6 (2x); 15:5; 1 Co. 13:11; 2 Co. 13:11; Gal. 5:10; Phil. 1:7; 2:2 (2x), 5; 3:15(2x), 19; 4:2, 10 (2x); Col. 3:2. From the morphology assistant function of BW7.
[17] BADG, BW7. See also 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layout.reflang=greek;layout.reflookup=fro%2Fnei;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3Aentry%3D%23112351
[18] Moo, 760.
[19] 「自視太高」(ὑπερφρονεῖν) 屬現在動詞不定式,由於沒有定冠詞,似乎有命令、勸勉的含意,而這亦適用於第3c節的「看」(φρονεῖν). 參Burton, para. 364.現在式意味著保羅勸勉信徒莫再持續自視過高.
此 外,Cranfield, 612採納Calvin的觀點,認為此字解「超越智慧的界限」.
[20] 「過於所當看的」(παρ᾿ ὃ δεῖ φρονεῖν):尾隨介詞παρά的 是受格片語(ὃ δεῖ φρονεῖν),似乎有相反、相悖的 含意,詳參Wallace, 378.
[21] Wallace, 671.
[22] 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layout.reflang=greek;layout.reflookup=swfronh%2Fsate;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3Aentry%3D%23102104
[23] BDAG, BW7.
此 外,「合乎中道」(εἰς τὸ σωφρονεῖν) 的句子結構是「介詞 + 受格中性定冠詞 + 動詞不定式」,未必有目的之含意,可能有範疇、參照的含意,詳參Wallace, 369.Moo, 760, fn 12認為,這片語並非表示目的,而是修飾之前的φρονεῖν, 說明箇中方法.
[24] Schreiner, 651-2.
[25] TDNT, BW7.
[26] 「照著」(ὡς)係連接詞,有比較、類比的含意,帶出做 事的方法、態度,詳參Wallace, 675.
[27] Schreiner, 652-3; Moo, 761; Cranfield, 613-6. Cranfield更就「信心」、「大小」的不同意思,推論多種解釋.
Moo, 761、Cranfield, 616支持第一說.Moo所持理由有三:第一、在整卷羅馬書,信仰都是指對福音的態度.第二、「信仰的標準」應與下文第6節 保羅與讀者同獲的恩典呼應,兩者成為各人評估自己的指標.第三、「信仰的標準」與下文第6b節「信心的程度」同義.
筆 者認為,對於第一項理由,不必如此生硬,因為至少第4章所述亞伯拉罕的信,似乎是對神的信靠,而非對福音的態度.至於第二、第三項理由,似乎略嫌牽強.
Schreiner, 652-3則支持第二說.
[28] Cf 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layout.reflang=greek;layout.reflookup=me%2Ftron;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3Aentry%3D%2367261
[29] Ibid.
[30] Cf BAGD, BW7. 據此,「信心的大小」中的「信心」(πίστεως, 屬格),有並列的含意,用來闡明「大小」,詳參Wallace, 95.
[31] BAGD, BW7.
[32] Ibid. 此外,按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 3Aentry%3D%2383320&layout.reflookup=pi%2Fstews&layout.reflang=greek, 就名詞而言,「信」可以解1. a. 信靠、確信、信心、安心;b. 主觀感受上的誠信、可靠、誠實;c. 商業上的信用;d. 信託上的關係;e. 神學上的相信,有別於肉眼看見、頭腦認知;2. 給與信心之物,例如:擔保、說服的方法;3. 信託之物;4. 政治保護或宗主權。此字亦可擬人化。TDNT Abridged, BW7亦指出,就動詞 而論,「信」是指接受福音,認信耶穌(羅10:9),而信的方法包含聽道行道、信心強弱等等。
[33] Schreiner, 653.
[34] Louw-Nida Lexicon, BW7.
[35] Schreiner, 654; Moo, 762.
[36] 但來源未有定論,參Moo, 762, fn 19.
[37] BAGD, BW7.
[38] 此字還可解作行事方法、行事計劃、行為、日常活動、習慣、狀況,詳參BAGD, BW7.
[39] BAGD, BW7.
[40] 因此不妨譯做「連於基督」.詳參Wallace, 372; BAGD, BW7.但中文譯本、NET、NASB、RSV似乎一律將之理解為有範疇的含意.
[41] Cf Moo, 763. Cranfield, 618則將「在基督裡」推論為神的恩典.
[42] Cf Morris, 439.
[43] Dunn, 725.
[44] Schreiner, 654.
[45] BAGD, BW7. 不過,Moo, 763-4認為, 第6節與第5節欠缺連貫,而第6b-8節亦欠缺動詞貫通.對此,第6節的分詞ἔχοντες雖 然獨立使用,但似乎既承接第5節的ἐσμεν,亦作為直述動詞,貫通第6至8節 所列的恩賜(Wallace, 653).不過,也有學者認為,第6b-8節似乎省略一連串命令式動詞.換言之:保羅並非純粹列出一系列恩賜,而是要勸勉 信徒盡心盡力發揮恩賜,促進教會的多元與合一.詳參Moo, 763-4所載的討論.
[46] Wallace, 377. 其尾隨的片語(τὴν χάριν τὴν δοθεῖσαν ἡμῖν)係受格片語.
[47] 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layout.reflang=greek;layout.reflookup=xari%2Fsmata;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3Aentry%3D%23113391
[48] BADG, BW7.
[49] Schreiner, 655.
[50] Moo, 764.
[51] Schreiner, 655.
[52] Cf Cranfield, 619.
[53] Moo, 764.
[54] Schreiner, 655; Moo, 765. 其中,Moo強調,預測未來,不是預言的本質.
[55] Wallace, 377.
[56] Moo, 765-6、Cranfield, 621支持此說.另參R. Mounce, 235, fn 23.
[57] Schreiner, 656; R. Mounce, 235支持此說.
[58] 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layout.reflang=greek;layout.reflookup=a%29nalogi%2Fan;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3Aentry%3D%236927
[59] 即:「(或,εἴτε)[某 種恩賜],就在(ἐν)[該種恩賜]裡」,其中:
1. 沒有動詞;
2. 「執事、教導、勸化」的上半句以「或」字起首,下半句則有冠詞;
3. 「施捨、治理、憐憫」的上半句沒有「或」字,但與「教導、勸化」一樣,以「定冠詞 + 現在主動式分詞」示人(「憐憫」則是中間式),起實詞作用,充作名詞,詳參Mounce, 272.
不 過,Moo, 765認為,七種恩賜可分兩組,第一組(v6b-8a)由首四種恩賜組成,每種由虛詞「或」起首;第二組(v8b-d)由其餘三種恩賜組 成,沒有虛詞起首.
[60] 「在……裡」(ἐν) 有範疇、標準的含意,詳參Wallace, 372.另參Cranfield, 623.
[61] Schreiner, 657; Moo, 767.
[62] BAGD, BW7.
[63] Schreiner, 657; Moo, 766; Cranfield, 622. 不過,Murray, Vol. 2, 123認為解傳道.
[64] Moo, 767.
[65] Schreiner, 658; Cranfield, 623.
[66] Moo, 767.
[67] Cf LSJ at http://www.perseus.tufts.edu/cgi-bin/ptext?layout.reflang=greek;layout.reflookup=para%2Fklhsin;doc=Perseus%3Atext%3A1999.04.0057%3Aentry%3D%2378193
[68] Schreiner, 658; Cranfield, 623-4.
[69] Wallace, 372.
[70] Moo, 768.
[71] Cf BAGD, BW7; Cranfield, 624.
[72] BAGD, BW7.
[73] Moo, 768、Cranfield, 625採納此解釋,認為保羅要信徒一心一意,莫別有用心.
[74] Schreiner, 659.
[75] Cf BAGD, BW7; Schreiner, 660; Cranfield, 625-7.
[76] BAGD, BW7.
[77] Schreiner, 660.
[78] BAGD, BW7.
[79] Schreiner, 660; Cranfield, 627.
[80] Moo, 769. 據此,Dunn, Vol. B, 731-2認為保羅修書之時,以此為念.
[81] BAGD, BW7.
[82] Cf Cranfield, 627.
[83] Schreiner, 660.